兰陵王的艺术形象

兰陵王高长恭相貌俊美 , 骁勇善战,是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兰陵王很受人们欢迎 , 在文学方面人们将其塑造成格斗型武将,而戏曲方面则流传着《兰陵王入阵曲》 。
【兰陵王的艺术形象】

兰陵王的艺术形象

文章插图
文学形象到了唐末五代时期,由于唐末五代直到宋初野战文化的流行,“军队间的短兵相接,几成为解决纠纷的共通方式” 。因此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精于阵前武斗的斗将,如王彦章、周德威、李嗣源等,而传统意义上帐中筹划、指挥部署的智将、儒将却稍显暗淡 。在这样的战略文化转型之中,精于技击的斗将自然成为时代的宠儿,随着《三国演义》、《杨家府演义》等通俗小说中对于格斗型武将的塑造,形成了民众视野中的约定俗成的武将形象 。而兰陵王的英勇入阵、拼杀破敌也迎合了这一对于武将的界定趋势 。
戏剧形象在邙山之战时,北齐武士们持假面歌舞庆祝胜利,诞生了广为流传的《兰陵王入阵曲》 。后该曲定格为着假面指挥击刺的男子独舞 。曲调悲壮浑厚,气势不凡,古朴悠扬,描写了当时的壮烈场面和激越情感 。
此曲诞生后 , 在民间流传很快,隋朝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庭舞曲 。中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为“非正声” , 下诏禁演 。后渐渐褪去武曲本色,演变为“软舞” 。南宋时期又演变为乐府曲牌名,称之《兰陵王慢》,有越调和大石调之分 。用越调演唱时,分三段,二十四拍,毛开在《樵隐笔录》里说“至末段,声犹激越”,还有“遗声”可寻 。而大石调演唱的《兰陵王慢》 , 则分前后段,十六拍 。按王灼《碧鸡漫志》说法,已经“殊非旧曲”了 。以后 , 该曲在中国渐渐失传 。
《兰陵王入阵曲》作为古代名曲流传到日本,深受人民的喜爱 。1986年,邯郸市磁县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回此曲 , 使其重归故里 。1992年9月6日,也就是该曲问世后的1428年,在邯郸市马忠理组织下,日本奈良大学教授笠置侃一等人率领的雅乐团在磁县兰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 。
幸运的是,唐时传入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保留了几份真实面貌 。日本古代五月五日的赛马节会、七月七日的相扑节会、射箭大赛等庆祝胜利时,都要反复演奏此曲 。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独舞表演节目 。日本人将其视为正统的雅乐,格外珍视 , 对其保留和传承有着一套十分严格的“袭名”与“秘传”制度,使得我们有幸在千年之后,还能欣赏到原汁原味、壮怀激烈的兰陵舞曲 。
在官方形象的宣传上 , 与段韶、斛律光的名将地位得到来自唐、宋两朝朝廷官方的认可不同,高长恭并未获得这种配享入祀的待遇,其形象宣传主要依靠《兰陵入阵曲》为载体而进行 。虽然高长恭本人一直受到打压,最终遭到鸩杀,但是从其死后受到追赠太尉、谥号忠武来看 , 其死亡并不是被当成犯上作乱的逆臣而被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