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仁政学说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 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 , 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 , 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

孟子的仁政学说

文章插图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 , 劳力者治于人” , 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 , 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 , 如果不顾人民死活 , 推行虐政 , 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 , 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 , 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 。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
【孟子的仁政学说】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 。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 , 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 。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 , 百亩之田 , 吃穿自给自足 。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 , 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 。

孟子的仁政学说

文章插图
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 , 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 。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 。
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 。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 , 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 。孟子主张 , “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
仁 , 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 。怎样才算是仁呢?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

孟子的仁政学说

文章插图
第一、亲民 。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 。
第二、用贤良 。“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 。”
第三、尊人权 。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 。
第四、同情心 。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 。认为这样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 , 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 。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 。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 , 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