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如何留住人才?

如何能把人才留在自己身边 , 不仅是现代企业老板面临的问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就已经开始犯难了 。当时很多国家就是因为某一个人提出的政策,让国力迅速得到提升,商鞅变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所以防止人才流失 , 是当时各个国家重点防范的事情 。其实只要能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对等的报酬,一般人也不会走,但要是成为了某些人的眼中钉可能情况就不一样了 , 商鞅虽然帮助了秦国但最后下场却无比惨烈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如何留住人才?

文章插图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注重人才的国家 。在我们的文化中,“选贤任能”,“能者多得”等思想源远流长,这深刻的影响了国人的价值观和人才观 。纵观中国历史,几乎每个王朝的开创时期,开国君主对于人才都给予了很高的重视 , 正所谓求贤若渴,这些王朝也往往因这些人才而成就霸业,开创盛世 。如商之伊尹;周之姜尚;秦朝商鞅、李斯;汉代张良等等 。
在探究古代对于人才的管理与运用上经验后 , 我们发现有以下三点值得我们今天的人来借鉴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如何留住人才?

文章插图
重视人才价值,待遇要公平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连年战火不断 。但也是在这大变革的时代,诸子百家风起,涌现出了一大批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杰出人才 。各诸侯国为了争霸,都积极的笼络人才 。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曾经落后,贫穷 , 被中原各国鄙视为戎狄之国的秦国却最终统一了天下 。秦国能够逆袭完成统一大业 , 靠的便是其领先的人才政策 。
纵观秦国的历史,其发展靠的便是“招纳天下贤才,为我所用”的方针 。凡是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各国学子,在秦国都得到了重用,予以高官厚爵 。
如使秦国强大起来的商鞅,本是卫国人 。后来受教于魏国国相公孙痤,公孙痤死之前曾给魏惠王推荐过商鞅 。但魏惠王在公孙痤死后 , 把这位老公孙的话当成了耳旁风,没有把商鞅当回事 。商鞅在魏国地位低下,正苦于自己无处施展才华的时候,正好看到了秦孝公的《求贤令》,便前往秦国,辅佐秦孝公开展变法 , 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为吞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并且,秦国在变法强大起来后,商鞅立马率领秦军进攻河西,击败了魏国 。
从秦惠文王时相国张仪的经历更是可以看出秦国对人才的重视要远远超过东方六国 。张仪是魏人 , 有计谋和口才 。曾在楚令尹昭阳门下担当门客,一次众门客和令尹一块喝酒时,昭阳丢了一块玉璧 。在场的门客有很多,但很多人都认为张仪贫穷 , 品行不端,必然是他偷了玉璧 。于是他们“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但张仪一直没有承认 , 最后没有办法,只能又把他放了 。受到了窃玉之辱的张仪最后来到了秦国,两次出任秦相,帮助秦惠文王瓦解了诸侯合纵攻秦的策略 , 两戏楚国,并攻灭了巴蜀二国 。
由此观之,秦国的强大,与其重视人才,赏罚分明有着密切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如何留住人才?

文章插图
了解人才,知人善任
汉高祖刘邦曾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 , 然而与项羽相比,刘邦在很多方面都处于劣势 。但刘邦有着项羽所不具备的一项能力,那便是知人善任,有着独特的用人之道 。
在汉王朝建立后,高祖刘邦对自己如何成功夺取天下做过一次总结 。《史记·高祖本纪》这样记载 , 刘邦首先说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 , 战必胜,攻必?。岵蝗绾?。”,而自己之所以成功,恰因为“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并且 , 他还说出了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项羽不懂得运用人才,“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