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是康熙时期收复台湾的将领,本是郑氏的部下 , 后归顺清廷 。施琅攻打台湾的额政策一直不被采用 , 但他不放弃,最终迎来了重用,领军攻台 。
文章插图
施琅的议谏被束之高阁,甚至裁其水师之职,留京宿卫 , 长达13年 , 但他仍然矢志复台报仇,实现自己的意愿 。在京之日,他密切注视福建沿海动向,悉心研究风潮信候 , 每天在府内耐心等待朝廷起用 。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十月 , 清政府平定了“三藩”之乱后,施琅终于在李光地等大臣的力荐下,复任福建水师提督之职 , 加太子少保衔 。
从施琅的自身条件来看,他的确是攻台清军主将的合适人选 。首先,施琅生长在海边,自幼随父从事海上贸易活动,精通航海 , 对海疆的气候、地理等方面的情况了若指掌 。从军后,转战东南沿海,有丰富的海战经验 。
其次,施琅通晓兵法、战阵,并一贯主张以武力统一台湾,所以多年来精心谋划对台用兵方略,提出“因剿寓抚”的战略方针及一整套实施方案,不但周密完备,而且是切实可行的 。
第三,施琅是从郑氏阵营中反叛出来的,他熟悉台湾郑氏集团内情,他的智勇韬略也一向为郑军官兵所畏惧 。他在郑氏集团中的故旧很多,为他争取内应和进行情报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第四,施琅不但是武力统一的坚决拥护者,而且对统一充满信心 。
他回到厦门后,便日以继夜 , 废寐忘食,一面整船,一面练兵,兼工制造器械,亲自挑选工匠和船,历时数月,使原来全无头绪的水师船坚兵练,事事全备 。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督率水军由铜山出发 。在进攻路线的选择上 , 施琅根据风向和敌方防御情况的情报,决定清军船队从铜山(今福建东山岛)启航,乘六月的西南季风向东穿越台湾海峡 , 首先夺取地处澎湖主岛以南、郑军防守薄弱的八罩岛 。
这样就可获得船队的锚泊地和进攻出发地,占据上风上流的有利位置向澎湖发起攻击 。攻下澎湖,扼敌咽喉 , 然后兵锋直指台湾,可顺利实施“因剿寓抚”的战略方针 。
六月十六日,清军舰队向澎湖郑军发动第一次进攻 , 初战失利 。施琅很快吸取教训,对下一步作战行动进行了周密筹划和部署 。施琅将清军分为四部分:施琅亲率56只大型战船组成的主攻部队,正面进攻郑军主阵地娘妈宫;
总兵陈蟒等率领由50只战船组成的东线攻击部队,从澎湖港口东侧突入鸡笼屿,作为奇兵 , 配合主攻部队夹击娘妈宫;总兵董义等统率另50只战船组成的西线攻击部队,从港口西侧进入牛心湾,进行佯动登陆,牵制西面的郑军;其余80只战船作为预备队,随主攻部队跟进 。
【施琅领军攻台】十八日 , 施琅先派战船攻取澎湖港外的虎井、桶盘二岛,扫清了外围 。二十二日早七时,经过充分休整和准备的清军向澎湖郑军发起总攻 。经
过9小时激战,清军取得全面胜利,共毙伤郑军官兵1.2万人,俘获5000余人 。击毁、缴获郑军战船190余艘 。郑军主将刘国轩乘小船从北面的吼门逃往台湾 。此役清军阵亡329人,负伤1800余人 。
- 施琅投降清廷的过程
- 施琅为什么会和郑氏决裂
- 施琅攻打台湾的背景是什么
- 施琅是怎么打败台湾郑氏的
- 施琅对于海禁是什么态度
- 施琅与镇山石的故事
- 施琅长子是谁
- 施世纶和施琅是什么关系
- 施世骠是施琅第几个儿子
- 施琅死后靖海侯爵位被哪个儿子继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