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如何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 二 )


那郑和下西洋的时候,难道会带很多翻译官么?而这些翻译官,当真能掌握全部要去的国家的语言吗?
这个就更不用担心了 。因为郑和去往的地区,在历史上都曾与中原政权或多或少的建立过联系 。
如暹罗 , 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泰国,从公元13世纪开国之初,就和中国有着密切的往来,还有“忽鲁谟斯”这样的国家,现在来看就是伊朗,再往古代算,那就是波斯 , 当时到中原来传教,顺便教会中原人波斯语,也就不足为奇了 。
再如萨珊王朝曾是波斯的统治王朝,虽然萨珊王朝与中亚等国 , 比如现在的印度、以及罗马帝国都互有战争,但随着西汉时期建立丝绸之路,逐渐与中国通商,来自异域的商人自然也带来了异域的语言,所以萨珊王朝与当时的中国交好,自然也将波斯语早早的传入了中国 。
而后来阿拉伯帝国取代了波斯帝国,也同样与中国时有来往 , 阿拉伯语也不断传入中国,边关贸易的兴盛,也造就出掌握多种语言的商贾 , 而学会阿拉伯语基本就能在阿拉伯帝国内交流无阻碍 。
甚至远到红海流域附近的众多国家,也曾是阿拉伯帝国的势力范围,所以在当时掌握一门阿拉伯语,就犹如今天学会了英语,起码在郑和的航线上去到的这些国家,交流都不会是问题 。
可是还有个重要问题,是郑和最远去到过非洲,非洲的语言或者说语种,比阿拉伯语等更要复杂且陌生,但郑和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就搞定 , 那就是在去非洲之前,先从名为“阿丹”的红海国家找到通晓多种语言的非洲人,给予一定酬劳便使其成为了翻译外加向导 , 去往非洲国家访问或贸易,就更为简单了 。
总而言之,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对外交流的广泛,语言问题一直都不是大问题,而且相对于文化上的冲突 , 几乎很容易就能实现无障碍交流,所以在郑和下西洋时期,基于之前各朝代积累的对外了解与相关知识 , 语言问题很轻松的便迎刃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