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什么可以仿制药品,而中国不可以? 我国为什么不引进印度仿制药

【印度为什么可以仿制药品,而中国不可以? 我国为什么不引进印度仿制药】《我不是药神》中,印度的仿制药曾经刷爆了朋友圈,为什么印度可以而我国不行?今天再八卦一下隔壁的印度兄弟都生产出了平价有效的仿制药,国内这么多药企为何像中国足球一样,踢(提)不起来呢?
有人说国内医药市场度集中度低,药企“多、小、散、乱”,制造工艺落后,国内药企做仿制药审批周期长、缺乏评审标准等制度性原因,优质价廉的仿制药自然难有以登上药品舞台 。
这些观点初看很有道理,深究起来似乎并非如此 。
对于仿制药来说,已经有长达60多年的历史了,获得美国FDA认证的高质量仿制药已经不是什么难以逾越的鸿沟 。小分子化学药(目前绝大多数口服药)的技术含量和生产工艺并不比那些芯片、火箭飞船、航空母舰产品复杂,国内药品研发、生产和监管的政策环境也不差于这些产品的政策环境 。更何况,就制药的工业基础而言,我们并不比印度差 , 起步也不比印度晚 。
原因何在?
一、我们强势的公立医院更喜欢高价药 。在国内的药品市场中,公立医疗机构掌握着75%以上的药品零售,不管是对患者还是对药企,都牢牢占据垄断地位 。垄断地位就意味着垄断定价权,而我们的公立医疗机构又受到各种价格管制,所以就通过药品(耗材)的回扣和各种隐形返利(拖欠药款等)实现垄断利润,也就是所谓的“以药养医” 。说到底,患者能用什么药,并不是他们自己决定的,而是由具有信息优势的医生决定的,而医生能开哪些药,还要看医院进啥药(小大夫没有什么发言权,大主任发言权很大) 。
公立医院买卖药品的普遍规律是:高价药只占其药品采购品规的20%左右,但占据其药品销售收入的70-80%;普药(就是低价仿制药)占据品规的八成,销售收入仅仅占二三成 。
为了降药价,政府一次次调整价格、开展新的药品招标采购,但收效甚微 。过去二十年的公立医院用药数据清晰地显示 , 每一次政府用行政命令试图降药价之后,公立医院都会在一个季度左右迅速调整用药结构:剔除降价药,替换为高价药 。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都已经取消药品加成了,医院还能靠卖药赚钱?道理很简单,如果卖药亏钱 , 医院符合逻辑的做法是剥离门诊药房(医院不设门诊药房既是国际通行做法),可现在,所有公立医院都拒绝剥离门诊药房,你还会相信公立医院卖药不赚钱?
二、原研药比仿制药具有更高的收益作用 。原研药和仿制药疗效相似,价格却高达三倍甚至十倍以上,公立医院实现相同疗效,使用原研药的销售收入是使用仿制药销售收入的三倍甚至更高,通过销售收入利息获得暗利的公立医院会使用仿制药吗?
三、仿制药的生物等效性监测迟缓理论上说,符合生物等效标准的仿制药和原研药没有显著的疗效差异,但我们国家大部分仿制药并未通过生物等效性检验 , 安全但低效 。这样一对比,原研药质量好、疗效稳定,也在离退休干部、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以及发达地区的城镇居民中形成了很强的品牌忠诚度 。所以仿制药没有主流消费市场 。
四、研发费用被转移作为销售费用很多企业的研发费用计划似乎很高,但真正用于研发的比例很少 , 很多都在实际工作中被当做营销费用来使用了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带有几分黑色幽默的局面:中国药企研发的实际总指挥不是研发总监,而是营销总监,业内的说法是“营销引导研发”、“研发服务于营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