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以后,信义的观念已经十分淡薄了,诸侯之间的征战以灭国拓疆为根本目的 。质子出现之初所内涵的信义问题完全不见了踪影 , 有的只是现实的功利 。交质成为国家间邦交的重要手段,质子则成为权衡政治利益的重要筹码 。交质和盟誓也几乎没有了关系,交质的目的表现出赤裸裸的功利性 , 不是乞降求援 , 就是政治迷惑 。
(二)从盟誓到交质
随着西周宗法封建制度的逐渐崩解,周天子地位衰落,春秋时代遂变成“相与逐利而弃信”的局势 。宗法“尊尊亲亲”的精神纽带逐渐瓦解 , 作为社会规范的"礼”的约束力降低,无法规范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诸侯国彼此展开争斗 , 进入了争霸的时代 。
![春秋战国时期为何那么多的交质现象?](http://img.ningxialong.com/230528/032JQ034-1.png)
文章插图
随着列国争霸战争的开始,齐桓公、晋文公等相继称霸中原,他们在尊王攘夷的号召下主持会盟,以“信义”为基础结成联盟 , 小国履行参会朝聘的义务,大国则以其强大的国力保护弱国征讨不义 。盟誓在齐桓公称霸的时代仍是诸侯实现互信的重要方式,这一时期也鲜见列国交质的现象 。而到了晋国与楚称霸的时代,盟誓已经不足以保证彼此间的信任,交质作为盟誓的补充便开始大量出现了 。
【春秋战国时期为何那么多的交质现象?】综观整个春秋时期 。自周郑交质始的遣质活动无不与霸主争霸有着密切关系,交质也成为这一时期对盟誓无法约束的背信弃义行为的有效控制,因为质子与会盟国有着亲近的血缘关系,由此而产生的政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期的 。
进入战国以后,诸侯国之间虽有“无相攻伐”的盟誓,但能起到事实的约束作用的盟誓寥寥无几 , 盟誓和交质也渐行渐远 。战国时期会盟比较少,与春秋时期相比相差很大,交质行为更是大多屈从于强力 。
- 赵王为何会杀了李牧,他真的中计了吗?
- 赵国和秦国不是同宗同源吗 两国最后为何会成为世仇
- 朱元璋为何不攻打日本 原因是什么
- 汉武帝为何逼死卫子夫
- 古代男主与小妾行房为何正妻要在一旁
- 孝惠章皇后为何一生无子
- 孙悟空不在五行中,为何被压在山下不能施展法术
- 古代人都用青铜器为何后来又放弃了
- 妲己为何总喂纣王吃葡萄 妲己总喂纣王吃葡萄的原因
- 成吉思汗如果在唐太宗时期,他还会有如此成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