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青花瓷器的特征

明永乐朝(公元1403—1424年,明成祖朱棣年号)历时21年,是明代国力强盛时期 。随着景德镇瓷器业的昌盛繁荣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与宣德青花一道被称为开创了中国青花瓷的黄金时代 。

明永乐青花瓷器的特征

文章插图
胎釉永乐青花端庄秀美,器物线条非常柔美流畅 。讲究修胎,器形十分规整 。瓷胎由于注意淘炼,胎质纯 , 含杂质少,胎质细腻,胎色洁白,胎体厚薄适度,灵巧凝重,较之洪武朝普遍轻薄一些 。
永乐时期由于烧造温度的提高,釉面肥厚、细腻、光滑、莹润、平净,绝无橘皮釉纹 , 有少部分器物釉面开片,以脱胎器名传于世 。釉色大多白中泛青,有些呈现洁白色,接近甜白釉,釉汁肥厚处闪现虾青色 。口沿和底部釉薄处大多为白色或黄色,器物里外釉面较均匀 。民窑器普遍有缩釉现象 。
永乐青花的釉面青白程度较元代有所减弱,釉面青白为整个明代传统烧造方法所致,因釉料中掺有草木灰,并用木柴烧,所以会产生这种效果 。现代瓷器的釉面成分及烧造工艺都与明代不同,因此釉面无此青白色 。
大盘、瓶、罐等为细砂底,无釉 , 白色,有小块铁色斑;呈糯米粉状,摸之细腻滑润 。也有釉底,釉底白釉匀净,釉薄处泛黄色 , 厚处呈浆白色或闪青白色,有些底釉开有细片纹 。小器底足多施釉,有的底釉呈波浪纹;细瓷底足平切,足跟较窄 。琢器器底足大多是边棱状,即削切痕明显 。圈足露胎处泛火石红,足内墙多泛黄斑 。盘、碗底心多是外凸内凹 。
青料永乐青花主要用“苏麻离青”钴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现象 。由于苏麻离青含锰量低、含铁量高 , 降低了呈色中的红、紫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就能烧出浓艳的青蓝色,犹如宝石蓝一般的光泽,色彩雅致凝重 , 鲜艳夺目,层次分明 。不过由于青花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烧成部分留下黑疵斑点,一条纹理中常见的钴铁结合晶斑,浓重处凝聚为黑色锡光,下凹深入胎骨,用手抚摸有凹凸不平感 。也有将进口料和国产料相结合使用的,如以淡色国产料绘云水 , 浓色进口料绘游龙,使色泽对比鲜明,凸现主题 。在传世品中,也有不带铁锈斑黑斑的,青花色泽极为幽雅美丽的瓷器,其实用的青花料还难以确定 , 估计是淘洗纯度较高国产钴料或进口国产混合料 。
款识永乐青花瓷一般无款识,只有极少数有年款 。只有官窑压手杯中见有“永乐年制”的四字篆字款,写在器里面中心,围以双圈线、单圈线和花瓣飘带 。最宝贵的是青花双狮绣球心款、花心款、鸳鸯围款 。民窑产品偶有“福、录(禄)、寿”等款字 。
明谷应泰《博物要览》记载:压手杯,中心画双狮滚球,球内篆书“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永乐年制”四字,细若粒米者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 。如今传世晶仅北京故宫博物院有狮球与花心两种四字篆款,鸳鸯心者及“永乐大明年制”六字款者未见实物传世 。
从明正德年开始 , 就出现了仿永乐窑器款 。其后,嘉靖、万历,康熙、雍正,清末民初都有仿款出现 。历代仿款有青花写款、阴文刻款、阳文刻款三种字体;字体和写法也不一样 。款的外围常饰花瓣形图案 , 线条硬直欠流畅,也有的围以单圈 。所以凡以四字楷书或六字款写在器里、底足或口上的多是后代仿品 。
【明永乐青花瓷器的特征】永乐时期青花器物书写年款的虽然少,却开启了明清两代官窑器物书写朝代年款的先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