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帝并存的朱祁镇和朱祁钰( 二 )


1、道理上,双方是不同戴天的仇敌 , 不可言和;
2、形势上,也先贪得无厌,答应了议和条件,双方实力是此消彼长;不答应 , 又会不断挑起事端 。
虽有朱祁钰监国,但国不可一日无君 。众大臣上书孙太后另立新君,于谦也说:国有长君,社稷之福 。迫于形势孙太后也只好下诏朱祁钰继位 。而朱祁钰本就性格软弱,没经历什么大场面,经此京城保卫一役 , 着实吓着了,又逢下诏令其继位,即是说要他收拾烂摊子,干脆躲到府上 。于谦语重心长劝道: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一切以大局为重) 。一句话说到心坎里了 。于是,朱祁钰在1449年继位,是为明代宗 。
反目成仇
孟子借用“牛山之木”说明人性,比喻一座草木茂盛的山 , 若每天地都砍伐(旦旦而伐之),也会成为秃山 。茂盛、光秃都不是山本来的样子,只是外在环境发展出来的样子 。上古有孤竹国伯夷、叔齐禅让的美谈,传为佳话 。大胆臆测:要么是颇高的内在修养,要么是外在诱惑等级不太高 。相信伯夷、叔齐属于前者 。而朱祁钰属于后者,一旦登基便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 追逐权力的欲望“只见其进,不见其止”:
1、朱祁钰于1452年,赐王直等18位大臣领双俸 , 加以笼络,以便其支持改立自己儿子朱见济 。即便朱见济一年后病逝,其也久久不肯复立原太子朱见深,并对上书复立的大臣,予以严厉打击;
2、坐稳帝位的朱祁钰 , 曾态度十分强硬地说:也先要挟,义不可从….不然,朕不惜战也 。表明非常担心迎哥哥的回归,会严重地威胁到自己的帝位 。对于迎回之事 , 态度消极;
3、历经多番辗转,朱祁钰将回归的哥哥软禁在南宫,隔绝朱祁镇与外界的联系,只通过小洞传递糟糠粗面,这还不止,朱祁钰下令将南宫的大树全都砍光,监控不留死角 。如此,朱祁镇焉能不恨弟弟?
石亨、徐有贞等一批不得志官员发动的“夺门之变”后,朱祁镇重登大位 。下令囚禁了大病初愈的弟弟,不久后病逝 , 令人浮想联翩 。此外英宗还不解恨,宣布废除代宗的帝号,赐谥号“戾”(按谥法: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 。毁掉了其生前为自己建造的陵寝 , 还杀掉了一批拥立代宗的大臣,其中就包括京城保卫战的指挥官,于谦 。呜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