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夫差遗留下的青铜器矛剑盉鉴资料

吴王夫差青铜矛
1983年,在湖北江陵马山5号墓中出土了一件吴王夫差自用青铜矛,全长29.5厘米 。矛身与剑身相似而较短,中线起脊,两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后端各铸一兽头 。骹(又称(上竹下角) , 为装柄之用)中空 。骹口扁圆 , 口沿内凹 。矛体满饰菱形几何暗纹 。基部有两行8字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鈼 。”据专家考证 , 鈼为矛属刺兵器 。由此可知,此为吴王夫差自用 , 此矛冶铸精良,保存完好与越王勾践剑媲美 。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

吴王夫差遗留下的青铜器矛剑盉鉴资料

文章插图
这件兵器为青铜铸造,其状如矛 , 长二十九点五厘米 , 两面脊部均有凹槽,凹槽基部有铺首装饰 , 铺首有孔可系绦 , 銎部中空,器身遍饰精美的几何形花纹 , 上篆错金铭文八字:“吴王夫差自乍(作)甬(用)矛” 。铭文最末一字未见著录,经北京、广州和武汉有关专家辨识 , 看法不一,但他们考证的不同形音的字,都是古代矛属兵器 。
矛身中脊呈三棱形,满饰菱形花纹 。正面近骹处有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矛” 。骹的横断面椭圆形,平视骹口呈凹字形,正背两面各有一刻纹精细的兽纹鼻 。矛刃锋利,并将脊部铸出血槽,以提高杀伤力 。花纹风格与越王勾践剑类似 。其铸造工艺之精,可与勾践剑媲美,为同类兵器所少见,亦属不可多得的珍品 。而且,吴王夫差剑过去在我国湖北、河南、山东均有出土 , 然吴王夫差矛则是首次发现 。
这支矛是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于十一月二十三日在江陵县马山五号墓中发现的 。此墓属中小型土坑墓,棺椁腐朽无存 , 距出土越王勾践剑址二公里,距“丝绸宝库”出土处一百余米,从墓葬形制、葬俗特点分析,应属战国时期楚墓 。
吴王夫差剑
吴王夫差剑为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前495-前473在位)时制造的青铜剑 。
夫差是吴王阖闾的儿子,于公元前495年继王位 , 次年击败越王勾践,继而转师北上,争霸中原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盟于黄池(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

吴王夫差遗留下的青铜器矛剑盉鉴资料

文章插图
以下两件吴王夫差剑是春秋末战国初所制青铜剑的代表性制品 。
其一出土于湖北襄阳蔡坡12号墓中 , 剑首残缺,剑柄为圆筒形,剑锋锷已腐蚀.残长37厘米、宽3.5厘米,配有漆木鞘 , 剑身铸有篆书阴文二行10字:“攻玫(敔)王夫差自乍其元用” , 出土时剑在鞘内 。
其二出土于河南辉县东南的战国墓区,剑身宽5厘米,全长59.1厘米,满布花纹,锋锷仍很锐利 。剑身铸有篆书阴文10字:“攻痦王夫差自乍其元用”两剑刻字的内容相似 。
吴王夫差盉
春秋吴王夫差盉为春秋晚期的青铜器 。高27.8厘米,口径11.7厘米,腹径24.9厘米 。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

吴王夫差遗留下的青铜器矛剑盉鉴资料

文章插图
【吴王夫差遗留下的青铜器矛剑盉鉴资料】这只盉,高约27.8厘米,口径11.7厘米,腹径24.9厘米 。整个盉通体上下都由龙纹进行装饰,表明了它出身高贵,应该是春秋时期某诸侯国的宫廷用具 。这件盉的顶上有盖,盖上有系,套在链上的一端,另一端与提梁上的小系相接 。
整个器物上最突出的是盉的弧形提梁,采用了一个龙的造型,提梁内部是中空的,由无数条小龙相互纠缠交结而成,这被称为透雕交龙纹 。盉的腹部呈扁圆形,圆口深腹 。盉表面上也饰有变形的龙纹 。腹的一侧有一个短而曲折的龙头流 , 圜底下置三个兽蹄形足,足的上部是变形兽面纹 。整个器型极为规整而优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