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超越班|真人秀别忘了一个“真”字( 二 )



不只是观众 , 就连导师和观察员都被他们的同情心所感染 , 就像《无限超越班》的导师们 , 就在议论薛凯琪41岁的时候 , 是不是应该别再装嫩了 , 专心拍戏了 。 惠英红说着自己的经验 , 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 , 她努力地想要让薛凯琪明白 , 转变是当务之急 , 不然就会像自己那样 , 误入歧途 。 这明显就是同理心 , 同样的工作经历 , 同样的疾病经历 , 让惠英红对薛凯琪产生了同理心 , 许绍雄回答“薛凯琪没有自杀 , 她没有这么坏”的时候 , 惠英红以为许绍雄说的是她 , 然后就爆发了 , 转身就走 。 网友们分成了两派 , 一派认为她是个老实人 , 另一派则认为她太过强势 , 倚老卖老 。 《再见爱人2》的观众席上 , 也有类似的“剧情” , 有些观众席上的观众对张婉婷的行为表示了不满 , 但也有观众帮了张婉婷一把 , 让观众们不要拿这个来打那个人 , 要找出其中的缘由 。

事实上 , 这种分歧的背后 , 隐藏着一种认知心理学 。 人的思想就象一部计算机 , 事先打好了程式 , 然后安装了一个设定好的程式 , 然后再安装上一个设定好的程式 , 这样就可以发挥作用了 。 使用不匹配的程序 , 就会造成不兼容 , 这是内外矛盾的根源 , 也是电影从业人员可以制造矛盾、撒狗血的前提和基础 。 网络上的评论一如既往地重复着之前说过的那些话 , 有的给出了一星差评 , 说这部电影的口碑很差 , 有的则是各种反对的声音 。 第一种是随波逐流 , 第二种是进攻性 。 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感知、判断、认识上 , 表现出与大众意见或大多数人相吻合的行为、想法 , 那么我们就属于在从众 。 之所以从众 , 主要原因在于 , 在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想法与群体相矛盾或者存在差异的时候 , 我们会感到一种压迫感 , 这种压迫感会让我们做出与群体相适应的行为 。

这就可以理解 , 为何有那么多人没有看完这个节目 , 仅仅是在社会媒体上看到了经过独立剪辑的名场面后 , 就会跟随群体一起给它打一星 , 一起骂烂 。 与从群心态同样常见的还有攻击性心态 , 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本能 。 对着赵樱子 , 对着沈月 , 对着张婉婷 , 对着那两个人就是一顿狂轰乱炸 , 可实际上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 。 我之所以这么说 , 是因为我很讨厌你 , 但我讨厌你什么?基本上与赵樱子 , 沈月 , 张婉婷 , 都没有任何关系了 。 这或许是同理心的原因 , 或许是表达心的原因 , 但无论如何 , 都有不同的认识 。

无论褒贬不一 , 这两档栏目的人气都在不断攀升 , 这一点毋庸置疑 。 这意味着 , 他们并没有被这些非议所影响 , 而是更加兴奋了 , 他们的好奇心 , 才是推动他们继续看下去的动力 。
好奇是每个人都会做的事情 , 尤其是在电影这个行业 。 只有把大家的兴趣都吊起来 , 才能保证收视率 。 比如《无限超越班》 , 比如《再见爱人2》 , 看得顺眼的会关注明星或者普通观众的发展 , 关注“剧情”的翻转 , 看不顺眼的会关注这部烂片会怎样上演 , 会怎样结局 。

当人们对某一件事有了兴趣时 , 他们就会被吸引住 , 他们的情感也会被吸引住 , 这正是他们创作人想要的 。 这就是为什么在观众看来 , 这一切看似荒唐 , 但实际上却是一门很有技术含量的学科 , 一个导演或者一个编剧 , 能够利用好这些数据 , 就证明他对观众的心理非常了解 。
这种职业精神倒也不能怪谁 , 但是 , 真人秀的本质 , 就在于一个“真” 。 就像《再见爱人2》的女主持人麦子说的那样 , “这是一部最精彩的电视剧 , 它能真实地表现出自己的情感 , 但一部国产综艺 , 却偏偏要抓住观众的心理 , 用狗血、煽情、煽情来吸引眼球 , 这也就失去了它的初衷 。 当读者们意识到或者厌恶了被创作者操控的心态时 , 他们就会放弃这个游戏 , 从而产生之前所说的那种心态 。 身为一名创作者 , 他要在一种以真实为基础、以好看为基础的真人秀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