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举办大祭祀时 , 帝王、诸侯和卿大夫都要佩礼冠 , 其中冕旒最为尊贵 , 只有帝王才能佩戴 。相信大家都有在影视剧中见过这种冕旒,很多人好奇为什么皇帝冕旒上要加垂珠,把自己的脸给遮住一些 。实际上这里面也有很多讲究,冕旒前后的玉串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每旒长12寸,共有12块五彩玉,每块玉相隔一寸,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大臣能看到皇帝的脸 。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冕旒的故事 , 一起来了解下吧 。
![古代皇帝冕旒上为什么要加垂珠?其作用是什么?](http://img.ningxialong.com/230528/1432542P3-0.jpg)
文章插图
古代中国传说是黄帝制订了冠服礼制,从此之后,中国历代上至统治者,下至黎民百姓,男性二十岁要行冠礼,由长辈等给带上冠,以示成年古代,为何帝王冠冕都会有一串串的垂珠,很像门帘,为何要加上这东西呢?
【古代皇帝冕旒上为什么要加垂珠?其作用是什么?】其实,皇帝冠冕上的这一排排垂珠有个官方名称,叫做“旒”,置于冠冕之上,称为“冕旒” , 这种帽子是古代中国礼冠之一种 。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 。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 。
皇帝的冕顶部前圆后方的板状叫做“延”,通常是前圆后方,代表着天圆地方 , 一般为黑色,表示庄重和威严 。延板前后垂挂旒,旒的数量也有讲究,帝王为九,加上天地人,为玉珠12串,代表帝王地位 。
![古代皇帝冕旒上为什么要加垂珠?其作用是什么?](http://img.ningxialong.com/230528/1432545c1-1.jpg)
文章插图
玉珠的料必须是白玉,綖板前后各自有垂珠 , 表示帝王目不斜视 , 是非分明 。而且旒冕左右耳边也各垂一颗黄色的珠玉,走路时珠玉在后边摇晃,提醒帝王勿信谗言,成语“充耳不闻”也是由此而来 。
同时旒还有一个作用 , 就是提醒帝王仪容端正 , 如果帝王左顾右盼 , 那么旒就会荡来荡去,起到提醒作用,让帝王保持威严 , 同时臣子们也无法隔着冕旒直视帝王 。
旒就是用五彩的缫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 。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
![古代皇帝冕旒上为什么要加垂珠?其作用是什么?](http://img.ningxialong.com/230528/1432545T2-2.jpg)
文章插图
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 , 用5旒,每旒贯玉5颗;天子祭群小服玄冕 , 用3旒,每旒贯玉3颗 。
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 。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 。
![古代皇帝冕旒上为什么要加垂珠?其作用是什么?](http://img.ningxialong.com/230528/1432541036-3.jpg)
文章插图
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区别 , 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没有后旒 。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规定的礼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许越位穿高于规定的礼服 , 否则要受到惩罚 。
天子为十二旒 , 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 。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由此可见,冕旒的颗数和旒数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确立并成为了礼法 。
天子的垂珠为12串,称十二旒 , 依次往下诸侯的是九串,上大夫为七串等等 。地位越高头上戴的旒的珠子的排数越多 , 清朝诗人黄遵宪曾在《西乡星歌》里写道:“上有一人戴旒冕,是为日神之子天帝孙 。”所以垂旒的玉珠对于皇帝来说非常重要 。
- 伊朗历史上审美最差的皇帝是谁?妃子的颜值全是“乔碧罗”
- 古代一刻钟是多长时间?
- 古代通缉令上的画像画的准吗?如果抓错人怎么办?
- 古代女性不背包男性背包?
- 古代第一位状元是谁?曾死谏唐太宗
- 古代人主食吃什么?饼和粥为主并没有大米
- 历史上有哪些穿越事件?
- 兵马俑平均身高1.85米左右,那古代人是不是都很高啊?
- 猫在古代为什么被称为狸奴?
-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怎么对待地主刘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