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是如何公布成绩的?( 二 )


文章插图
皇帝亲自“唱名”,宣布殿试结果,录取通知书被称作“捷报”
除了张榜公布外,对于高中进士的,国家还会贴心地送上“录取通知书”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新进士每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于家书中,至乡曲亲戚,例以声乐相庆,谓之喜信也 。”到了宋代,录取通知书“以素绫为轴,贴以金花”,称为“金花帖子” 。明清时期则将录取通知书称为“捷报”,上面会写上中举人的姓名以及考取的名次,由专门的报录人敲锣打鼓地送到中举人的家中,“范进中举”的故事便生动描绘了这一场景 。范进因为中举而发疯,还有人因为儿子被录取而“起死回生” 。据《坚瓠集》记载,嘉靖初年有位叫李镇的人,晚年得子 , “课其学业,日以显扬期之” 。及发榜日,李镇本“绝气一二日矣”,待到报捷者登门宣布其子高中,李镇竟“忽惊起而问之” , 多活了两年 。
不光有录取通知书,为了表示对殿试的重视,古代还会采取由皇帝亲自“临轩唱名”的方式公布考试结果 。“临轩唱名”始于宋太宗,据《宋会要辑稿》记载:“雍熙二年三月十五日,太宗御崇政殿试进士,梁颢首以程试上进 。帝嘉其敏速 , 以首科处焉 。十六日 , 帝按名一一呼之,面赐及第 。唱名赐第,盖自是为始 。”当年共得进士二十五名,宋太宗按名次逐一呼出每位登第者的姓名,这一举措突显了皇帝对科举选才的重视 。自此以后,皇帝临轩唱名赐第之制一直延续下来,其仪式也逐渐制度化 。
随着后来录取进士人数的增加,再由皇帝一一唱名不太现实,就改成了皇帝象征性地呼出前三名的进士,即状元、榜眼和探花 , 其余的由官员代为传唤 , 称为“传胪”或“胪传” 。宋代赵升《朝野类要》记载:“唱名,谓之胪传,圣上御殿宣唱,第一人第二人第三人为一班 。其余逐甲,各为一班 。”
明清时期基本上延续了宋代的规制,据《清史稿·礼志》记载,传胪当天,皇帝在太和殿接见新科进士,新进士们要换上公服,带上“三枝九叶顶冠” , 站在朝班之末等候 。百官行礼后,由鸿胪寺的官员引领进士就位,跪下听传 。之后会分别念到第一甲三名进士及第,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姓名,这三个人都要出班前跪谢恩 。后面的第二甲和第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不用单独出班 , 只需要一起行三跪九叩礼即可 。传胪完成后由礼部的官员高举着“金榜”领路 , “诸进士出左右掖门,置榜龙亭,复行三叩礼 。”最后金榜还会在东长安门外张贴三日,然后再交回内阁 。

古代科举是如何公布成绩的?

文章插图
官方编纂名册,以表彰进士 , 十二天内全国闻名
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进士,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然而,固定张贴的“金榜”、送达到家的“榜帖”乃至皇帝在殿上的呼名,都没办法将他们的名字传遍各地,于是便有了刊印的“进士名录” 。唐玄宗时就有人自发编撰进士名录 , 《封氏闻见录》记载:“好事者纪其姓名,自神龙已来迄于兹日,名曰《进士登科记》,亦所以昭示前民,发起后进也 。”唐宣宗之后,开始由官方编次《进士登科录》,据《东观奏记》载,“自今放榜后 , 并写及第人姓名及所试诗赋题目,进入内,仍仰所司逐年编次 。”
宋代有官方编撰的《进士小录》,《宋史·选举志》记载:“缀行期集,列叙名氏、乡贯、三代之类书之 , 谓之小录 。”明清时,则由礼部刊刻官方的《进士登科录》,上面包括玉音、荣恩次第、进士家状、御制策问及进士对策五部分,内容主要是皇帝的圣旨、进士们的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以及殿试的试题和前三名的回答等 。《登科录》刊刻完成后 , 先呈交给皇帝御览,之后除颁发给该科进士外,还要发给在朝官员每人一份 。明代何乔新《书进士登科录后》记载:“国朝故事,进士释褐之后,礼部录读卷、执事之臣氏名与诸进士家状并及第三人之对策,刻之为《登科录》 。既进御,乃颁在朝群臣及诸进士以布于天下 。”此外礼部还会在北京孔庙内立碑 , 刻上每科进士的姓名,称为“进士题名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