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二十七章原文( 六 )


文章插图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原文及翻译《道德经》不仅是一部有着丰厚内涵和深刻哲理的道家经典 , 而且是一部用语精炼、辞意隽永的哲理诗 。其中体现的老子的思想智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二十七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作者:李耳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神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注释:
1、撤迹:轨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 。
2、善言:指善于采用不言之教 。
3、瑕谪:过失、缺点、疵病 。
4、数:计算 。
5、筹策:古时人们用作计算的器具 。
6、关楗:栓梢 。古代家户里的门有关,即栓;有楗 , 即梢,是木制的 。
7、绳约:绳索 。约,指用绳捆物 。
8、袭明:内藏智慧聪明 。袭,覆盖之意 。
9、资:取资、借鉴的意思
10、要妙:精要玄妙,深远奥秘 。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翻译:
善于行走的 , 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 , 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 , 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 。因此 , 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 。
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 。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 , 其实是大大的糊涂 。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解读:
本章所讲的内容,重在要求人们尤其是圣人要恪守“无为而治”的原则,说明有道者顺任自然以待人接物,更表达了有道者无弃人无弃物的心怀 。人无弃人,物无弃物,天下的善人不善人,善物不善物,都是有用处的 。善者为师,恶者为资 , 一律加以善待,特别是对于不善的人,并不因其不善而鄙弃他,一方要劝勉他 , 诱导他,另一方面也给他一个成为善人借鉴的作用 。这就考虑到事物所包涵的对立的两个方面,不要只从一个方面看 。浮皮潦草、粗枝大叶;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 便沾沾自喜 。自以为无所不通、无所不精 , 恃才傲气,都是不可取的 。
《道德经》名人评价:
《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 。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 。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 。——《御制道德真经疏》,唐玄宗
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 。——《宋朝事实》卷三《圣学》,宋太宗
老子为书,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 。——《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卷上,苏辙
言至道无如五千文 。——《双溪集·遗言》,苏籀
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 , 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 。——《御注道德经》 , 明太祖
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 , 著书五千余言,明清静无为之旨 。然其切于身心,明于伦物,世固鲜能知之也 。——《御制道德经序》,清世祖
老子之书 , 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老子本义》 , 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