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王昌龄里的龙城飞将是谁「程羽黑|王昌龄名作出塞中的龙城飞将到底是谁」( 二 )


往大里说,唐宋以来的诗人爱用旧名是主流 。比如官爵 , 都喜欢用周秦汉的名目 , 什么“万户侯”啊,“二千石”啊,比比皆是 。用本朝官名的也有,比如杜甫的 “迁转五州防御使 , 起居八座太夫人 。”“防御使”是唐代官名;苏东坡的“欲问君王乞符竹 , 但忧无蟹有监州 。”“监州”是宋代官名;但毕竟是少数——新官名“不雅驯” , 适合入诗的实在不多 。我们回到“龙城”这样的边塞域外名目 , 也是用旧名的居多 , “楼兰”?。靶倥卑 。霸轮А卑 。òê禾葡嘌氐牡孛?,如‘云中’‘朔方’‘轮台’等等);不过当时也有诗人用唐代新出现的名目,比如陈陶的《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杜牧的《题木兰庙》:“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无定河”、“拂云堆”都是唐代才出现的边塞地名,用它们当然也是因为辞藻动人,音节悦耳,放在诗里朗朗上口 。你看“无定河”三字,透出生死无常的凄美;“拂云堆”更是缥缈唯美,木兰庙在湖北,和内蒙古的拂云堆“寥远不相属”,也没有哪个传说说木兰从军到过拂云堆,杜牧用此地名,唯一的原因就是它够诗意 。够诗意,是诗人选词最重要的标准 。“龙城”也一样,霸气,雄壮 , 神秘,透着不屑多说一字的简约范儿 。“龙城”在《史记》里写作“茏城”,文字学上两字相通,但在诗里不行,“但使茏城飞将在”,加个草字头 , 韵味全失,气势顿灭,就像名厨名菜,多加一勺盐,味道就败坏了 。诗人只对艺术负责,看到学者“下笔不能自休”的争论,恐怕在地下也要笑醒,“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
文字和音乐一样,本身就有美感,你甚至不需要知道意义和背景,光凭音节和字形就能体会 。有个朋友开了家俱乐部,名字是“仙那都” , 我问她为什么选这个,她说好听啊 。她不是学文学和历史的,恐怕不会知道“仙那都”(Xanadu)是西方人对蒙古帝国“上都”的一种音译,更不会知道经过英国大诗人柯勒律治脍炙人口的名作《忽必烈汗》运用,它已成为东方想象的一个象征 。但她照样能体会这个词的美感 。这就是文字本身的力量 。
程羽黑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龙城飞将"指的是谁?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
李广 , 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 。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 。
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 。元光六年(前129年) , 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 。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 , 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 。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1、射石搏虎
李广出猎,看到草丛中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张弓而射 , 一箭射去把整个箭头都射进了石头里 。仔细看去,原来是石头,过后再射,就怎么也射不进石头里去了 。李广一听说哪儿出现老虎,他就常常要亲自去射杀 , 居守右北平时一次射虎,恶虎扑伤了李广,李广带伤最终竟也射死了这只虎 。 
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广英勇善战,历经汉景帝、武帝,立下赫赫战功,对部下也很谦虚和蔼 。文帝、匈奴单于都很敬佩他,但年纪不大被迫自杀,许多部下及不相识的人都自动为他痛哭,司马迁称赞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