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王昌龄里的龙城飞将是谁「程羽黑|王昌龄名作出塞中的龙城飞将到底是谁」


出塞王昌龄里的龙城飞将是谁「程羽黑|王昌龄名作出塞中的龙城飞将到底是谁」

文章插图
宋人陈居中所绘《苏李别意图》 。苏武出使匈奴被羁,在北海牧羊;李陵出征匈奴被执而降 , 武帝诛其家 , 遂不得归汉 。李陵闻苏武将返 , 特来相饯,泫然对泣 , 不胜哀戚 。
关于王昌龄的名作《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历来有一个争议:诗里的“龙城飞将”指谁?两个词拆开来都懂,“龙城”是匈奴祭天之处,“飞将”是汉代的“飞将军”李广,问题是李广没有到过龙城,于是“龙城飞将”成了一桩公案 。有人说“飞将”是卫青,有人说“龙城”是卢龙塞的简称,有人说王昌龄混淆了典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最新的解读出自《文学评论》刊载的一篇长文,论证 “飞将”是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 , “万里长征人未还”是说他一去匈奴而不还云云 , 由于结论过于奇特,引发了一波讨论 。一位日本学者在网上指斥其谬,认为王昌龄就是用错典故而已,不必浪费时间文饰其过 。
我觉得说“飞将”是李陵,固然是想象力过剩,说王昌龄用错了典,也未见其然,“齐固未得,楚亦失之” 。的确,史书中“龙城”与“飞将”不相干,问题是“龙城”算是一个典故吗?与其说它是一个典故,不如说它是一种指代 。用某个地名指代一片地区,在古诗中很常见,尤其是在宋代以前的诗歌,名篇如《长恨歌》,里面说到玄宗入蜀:“峨眉山下少人行 , 旌旗无光日色薄 。”实则玄宗没有到过峨眉山 , 这里的“峨眉”只是指代蜀地而已 。这一点清初的王渔洋讲得非常到位:“世谓王右丞画雪中芭蕉,其诗亦然 。如 ‘九江枫树几回青,一片扬州五湖白’,下连用‘兰陵镇’、‘富春郭’、‘石头城’诸地名,皆寥远不相属 。大抵古人诗画,只取兴会神到,若刻舟缘木求之,失其旨矣 。”显然,“龙城飞将”也和王维笔下将远不相干的地名连接在一起一样,只是诗人的“意会神到”,指代边关将领而已,如果纠结于他究竟是谁 , 恐怕未免“刻舟求剑”、“缘木求鱼”了 。可惜的是,宋诗的主流是质实,尤其是江西派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末流不知变通,往往对唐以前的诗歌大加指责 。
当然,我们也要分清楚,有一些诗确实是用错了典故 。比如李白的《王昭君》:“一上玉关道 , 天涯去不归 。”顾炎武说昭君与北方的匈奴和亲 , 不会走通往西域的玉关道 。李白确实错了 。那么 , 用典错误和“兴会神到”的区别在哪呢?区别就在于前者实写 , 后者虚写 。李白诗的主题是王昭君 , 自然要遵照史实写;王昌龄的题目是《出塞》,并不是咏史,所谓“秦时明月汉时关”,连是秦是汉都没落实,一开头就点出了这首诗是有意虚写 , 我们自然不必替作者烦恼 。前者好比历史小说,不能篡改历史;后者好比穿越小说,随便怎么写 。
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作者为什么要用汉代的地名“龙城”?答案很简单,好听?。?酷炫啊 。这里又牵涉到一个问题 , 我国的官名地名人名 , 似乎越古越好听,可能是距离产生了美,可能是好听的名字都给古人取光了 。明代诗人王世贞注意到了这一点:“千古而有子长也,亦不能成《史记》,何也?西京以还,封建、宫殿、官师、郡邑,其名不雅驯,不称书矣,一也 。”“西京以还”就是西汉以后,他说西汉以后即便有司马迁(子长)也写不出《史记》,头号原因就是“名不雅驯”,名字不好听,写不进书里 。他是这么说的,明代有一批复古派的文人是照他的话去做的,袁宗道讥笑他们:“嫌时制不文,取秦汉名衔以文之,观者若不检《一统志》,几不识为何乡贯矣 。”好比现在有人跟你自我介绍是兰陵人、汝南人,你得百度一下才知道原来是枣庄人、驻马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