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汉语拼音他们是怎么识字的

说到古代的汉字,大家应该都知道,汉语拼音在古代是没有的 。毕竟我们现在不管是识字还是看到一些生僻的字都是通过汉语拼音来认识的 。那么在古代 , 没有汉语拼音,他们都是怎么识字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没有汉语拼音他们是怎么识字的

文章插图
【古代没有汉语拼音他们是怎么识字的】从甲骨文到小篆 , 汉字都在一定程度上象形 , 看到这个字可以很容易地知道它是什么意思 , 自然也能知道它的读音 。秦始皇时期,为了刻写方便出现了隶书,汉字的字形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很难看出象形的元素 。到了汉代,帝国逐渐强盛,汉字的学习者也在增加,不仅仅局限在皇族贵族 。于是 , 产生了最古老的汉字注音法——直音法 。
1、直音法在“直音法”之前,就有一种对汉字粗略注音的方法,叫“读若法” 。“读若法”最早出现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它有一个缺点,“读若”即“读音类似” , 而不是“读音相同”,也就是说这种方法注音并不准确 。在《说文解字》中,“读若法”只用来标注那些生僻的、不常用的汉字 。
东汉末年产生了“直音法”,也就是用读音完全相同的另一个字表示这个字的读音 。相比于“读若法” , “直音法”是一种进步,因为它是真正意义上对汉字读音的标注 。但也有缺点,有些读音只对应一个汉字,比如“命” , “死”,就没法使用直音法 。中国汉字的音节特别多,加上音调就更多 。至少每一种音掌握一个常用字,才能使用直音法 。
古代没有汉语拼音他们是怎么识字的

文章插图
2、反切法“反切法”的起源有很大争议 , 一般认为起源于汉末,完善于隋唐 。从隋唐时期的《切韵》,以及宋代的《广韵》《说文解字注》,到《康熙字典》,都在用这种“反切法”为汉字注音 。所谓“反切法” , 就是找两个汉字,把它们的读音一刀切两半,一个取声母 , 一个取韵母和音调,拼在一起,就是目标汉字的读音 。比如,在《康熙字典》中,“玄”字就是“穴员切” 。
这种方法比“直音法”更科学,只需要了解汉字有多少个声母、多少个韵母(加音调) , 就能拼出所有汉字 。但也有缺陷:一方面音调和韵母没有完全分离,另一方面对于有些读音复杂的汉字,这一刀切在什么地方,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方案 。比如,“穴”和“员”,即可以切出“玄” , 还可以切出“贤” 。有一些字的争议是比较大的 。
古代没有汉语拼音他们是怎么识字的

文章插图
3、小儿经公元7世纪中期(中国唐代),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崛起 。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到中国(以西北地区为主)传教,很多汉人从那时起被同化,成为现在的“回民” 。这些“被同化者”的孩子从小接受伊斯兰文明的教育 , 学习阿拉伯文字和古兰经 。阿拉伯文成了当时对中国影响第二大的字母文字,仅次于梵文 。
阿拉伯文是字母文字,可以用来标注汉字的读音 , 帮助“回民”的小孩子学习汉字,成为最早基于外文字母的“汉语拼音” 。由于主要是小孩子在用,因此也叫“小儿经” 。后来很多不识字的“回民”也使用“小儿经”来书写自己的语言 。“小儿经”成型时间较早,而且主要用来标注汉字的“西北方言”读音 , 在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的现代逐渐走向衰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