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桃花源记》是鬼故事?对于《桃花源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文中的桃花源只存在于美好的想象当中,现实里不会存在 。那作者究竟是想通过“桃花源”表达怎样的事实呢?放在另一种环境下,我们或许能够对《桃花源记》产生全新的认识,那下面就跟大家讲讲通过文章理解到的另一幅场景到底是怎样的,如果你也想知道的话,就一定别错过了 。
文章插图
1、陶渊明笔下的理想国世人皆知《桃花源记》是东晋大文学家陶渊明的一篇代表作,入选九年制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材,是中学生必背书目 。不仅是古代的人们向往桃花源般祥和、康乐、与世无争的自由生活,就是现在的人谁又不向往呢?
按说我们繁荣昌盛的大中国,处处都是桃花源,但是陶公笔下的桃花源,那个令世代人向往之地,至今没有找到 , 就是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恐怕也难以搜寻到目标 , 因为那个地方就在作者心里,是一个理想王国 , 那个时代根本不可能有那样的地方 。
公元421年初 , 刘裕采取极端措施 , 用棉被活活捂死晋恭帝,自己登基称帝 , 改年号为“永初” 。本来刘裕的霸业就是血腥屠杀和不择手段镇压起义军,建立在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之上,已经引起时人的不满和愤恨 。他又在夺取帝王的斗争中,为了获取更大的资本,玩弄权术,大耍阴谋,讲假话,设圈套,对外慈爱仁政 , 对内猜忌虚伪 , 铲除异己 , 诛杀逊帝,简直达到穷凶极恶的地步,充分暴露一个野心家、阴谋家的丑恶嘴脸 。
在乌云遮天的情况下,杰出诗人、一代文豪陶渊明怎么会随波逐流?于是,他在仕途上升任最大的官职乃是彭泽县令,而且仅仅81天就弃职而去 。从此,归隐田园,过起了世外桃源的生活 。
陶渊明与统治阶级彻底决裂后,隐居田园,躬耕陇上 , 独居一隅 , 与阡陌为友,同鸟兽作伴,向往和提倡“桃花源”式的理想生活 。同时 , 他也代表广大劳苦大众的心声,谁不向往那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平等自由的社会制度?可是,陶公这样一位老人,手无缚鸡之力,面对黑暗的社会,既不能适应,更无法抗拒,只好避而远之 。
文章插图
另外,陶渊明的大量诗文,足以表现他对时局的不满 。他的文字表面上是歌颂大自然,过着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其实暗里表现出他在困顿中的满腹牢骚,隐喻他的美好生活只是一种幻想 。
譬如,《饮酒·其五》中所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字面上说,自己居住在这人间仙境,远离车水马龙的喧嚣 。你要问我如何能这么快活?实话说吧,只要自己心存高远,自然就在独处中心旷神怡了 。不信?你看:正在东篱下采菊花,猛一抬头便可以看见南山无比绚丽的景象......你以为老陶真的心情那么美好吗?错了 。他是在表达自己厌恶腐败透顶的官场,决心归隐田园生活的渴望,是超凡脱俗思想的极端体现 。
再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归园田居·其三》,诗人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本不是种田人,在南山下种豆,却让茂盛的野草盖住了稀少的豆苗 。戴着晨露去除草,披着月光才回家......躬耕的生活的确很辛苦,但是中国人自古就有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跪舔和苟且不是一个真正诗人的性格 。
- 武松和孙二娘大打出手,张青为何不帮二娘
- 二战时期希特勒为什么看重军服的设计
- 清朝皇帝为什么喜欢用金瓜子赏赐 金瓜子有什么作用
- 集安将军坟的故事
- 宋朝的羊肉和猪肉为什么差距那么大
- 赵敏为什么不是清白之身?和鹿杖客这个人关系很大
- 清朝为什么没人愿意娶宫女
- 刘备为什么只让庞统当小县令
- 历史关于孝全皇后的死因有哪些
- 为什么刘秀在历史上存在感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