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明朝的郑和下西洋,相信大家应该都非常的熟悉了,毕竟这个壮举确实是影响很深 。那个时候的明朝可以说是比较强生的时期,但是到了后来处于封闭状态之后就逐渐落后于西方了 。那么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他是怎么解决语言沟通问题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插图
肯定是带翻译啊,大明时期,我泱泱大国,外事相对还是比较频繁的 , 翻译工作也是做的比较到位的,早在朱元璋时期,南京应天府就有设会同馆,明成祖朱棣时期又设立隶属于翰林院的四夷馆 , 从国子监招生培训,专门负责翻译工作 。
文章插图
四夷馆下设八个语系,分别是鞑靼馆(蒙古语)、女直馆(女真语)、西番馆(藏语)、西天馆(梵语)、回回馆(波斯语)、高昌馆(察合台语)、百夷馆(傣语)、缅甸馆(缅甸语),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需求,又增设了暹罗馆(泰语),八百馆(泰沅语) 。而随着外事的逐渐增多,逐渐的又增设了朝鲜馆(朝鲜语)、日本馆(日语)、琉球馆(琉球语)、安南馆(越南语)、真腊馆(高棉语)、暹罗馆(泰语)、占城馆(占语)、爪哇馆(爪哇语)、苏门答喇馆(亚齐语)、满剌加馆(马来语)、河西馆(河西语)等等,达到十八馆之多 。
文章插图
郑和下西洋 , 扬大明国威,开通海上丝绸之路,船队两万多人 , 随行的翻译自不在少数,有名有姓的有马欢、郭崇礼、哈三等人,这几人精通波斯语与阿拉伯语 , 还有的本就是清真寺的掌教,而郑和下西洋所到国家多是穆斯林国家,这几个人都精通阿拉伯语 , 所以交流起来问题还是不大的 。
【郑和下西洋是怎么解决语言沟通问题的】当然也会有一种情况发生,那就是到一个地方之后,没有这个地域语系的翻译官,其实这也不难,大明时期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已经兴起 , 在当地找寻第三翻译还是可行的,所谓的第三翻译就是当地找寻精通当地语系以及其他语系的人,然后从郑和船队中找寻精通其他语系的人 , 这也用第三方语系交流,然后由此翻译成当地语系,就类似于一个说汉语的,一个说法语的,还有一个会说法语和英语的,那么就找一个会说英语和汉语的,这也就可以形成沟通了 。
- 郑和冒险下西洋为何却被明朝大臣指责
- 西洋东洋南洋是怎么划分的
- 朱元璋手下善终的功臣有哪几位
- 开封府尹是多大的官?为何敢保下林冲不怕得罪高俅?
- 古人打仗为什么把弓箭放在粪池泡一下
- 魏忠贤手下有哪些人?
- 唐朝李白和杜甫的诗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 一品见到王爷要下跪吗?看看各个朝代的跪拜礼就清楚了
- 古代很多君王下葬都有活人陪葬是为什么
- 樊哙死后他的家人下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