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普通话其实大家也都知道,非常的实用,如果不是普通话的推广的话,估计现在我们去那个地方玩玩什么的都不方便,方言之间差距比较大听不到太难受了 , 所以普通话的推广还是比较好的 。大家也都知道现在的北京官话是比较接近普通话的,话说以前在选普通话的时候,是有其他方言差一票成了普通话的,那么到底是哪一个呢?又是谁投了这关键的一票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下面我们继续来分析揭秘看看!
差一票成为普通话的是其他方言的说法是谣言,是彻彻底底的谣言!
1912年民国建立,次年即成立大会准备选定国语,但其实,当时民国政府所讨论的“国语大会”根本就没有考虑要选哪种语言或方言为国语,而是约定成俗统一共识以北京话(老北京话,溥仪审判视频上说得那种,东北口语重的)为基础,然后再来考虑“定音”,即意味着与会者们也有另一个共识,就是想把北京话改造成另一种语言,而不是要选哪种方言——直白点说,就是想恢复一些“古韵味” , 也就是入声、尖团声、清浊音等古汉语的独有特点 。
正是因为这样,才会考虑到一些方言——但他们要的是这些方言的元素,而不是直接置换 。
文章插图
在这两个预设规则的框架内 , 大会确认:
1、 以老北京话为基础 ;
2、再从全国各地的所有方言或个别方面中选出部带有古汉语元素的字、词用来替换老北京话中的所对应字词;
3、对于这种做法 , 民国政府将之定义为“国语读音统一” 。
大会结束后,由“读音统一委员会”整理所选定的字词,糅合北京话并录制了“国音”,实为北京话+南京官话(注:主要是取南京话的入声 、平翘、前后鼻、尖团区分等古汉语元素,粤语根本没有“出现”过),以及从全国各地的方言中挑出来的各种字、词——这日后也成为了两年后它失败的深层次原因,因为“老国音”是“边用边造”的 , 每一个字的定音都常常引起争议 , 从而使推行进程深陷泥潭、效果也大打折扣,随着国内军阀混战,“老国音”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代之以纯北京话为国语,这也是后来的国民政府退往台湾后与大陆一样选择北京话为“国语”的根本原因 。
【老国音】视频听析:http://www.miaopai.com/show/QBaSxHpH-ruYKmb03G9yxw__.htm
那么 , 到底是哪一种方言当初“差一票”成为国语呢?
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国语周刊》(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编辑)第133、134两期(1934年4月14日、21日)连载了语言学家黎锦熙的文章《民二读音统一大会始末记》 , 详细介绍了民国二年制定国音和注音字母的过程 。黎锦熙本人没有参加会议 , 但是与当时的许多与会者熟识,所以这篇文章内容翔实生动,真实地再现了会议的经过 。
文章插图
1912年(民国元年)12月由蔡元培任总长的教育部成立读音统一会筹备处,由吴敬恒(稚晖)人主任 , 并制定读音统一会章程8条 。规定读音统一会的职责是为审定每一个字的标准读音,称为“国音” 。每个字的音素定下来之后,还要制定相应的字母来代表每一个音素 。读音统一会员,由教育部延聘若干(无定额);各省推举2人,由行政长官推举;蒙藏各1人,由在京蒙藏机关选派 。此外华侨代表1人 。会员的资格有一定的要求,必须具备下列四条之一:
1、精通音韵;
2、深通《小学》【注:古时称“文字学”为“小学”】;
- 李自成为何在山海关之战惨败
- 李自成为什么杀谋士李岩
- 四大古都是哪四个 为何只有洛阳成为了地级市
- 明英宗和宋徽宗都是被俘,为何待遇却是天差地别
- 韦皇后为什么没能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 宋朝的羊肉和猪肉为什么差距那么大
- 清朝伍秉鉴是怎么成为世界富豪的
- 李自成为什么打不过清兵
- 明朝不灭亡能成为列强吗?
- 郭德成为什么拒绝朱元璋的提拔 其实是为了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