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时期太学风气如何 为何太学学子质量很差

太学是古代国立最高学府,汉朝时期,汉武帝听取董仲舒建议,在长安设立太学 。不过中间因为王莽篡汉,导致太学一度零落 。到了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刘秀重新启用太学,并且立五经博士,到了汉质帝时期,太学里的学子已经高达3万多人 。东汉末年,三足鼎立,曹魏作为人才、学子最多的一方 , 那时太学的情况又是如何呢?实际上退步了很多,当时太学风气不佳,学子质量很差,有的甚至无法提笔书写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给大家做一番简单的分析 。

曹魏时期太学风气如何 为何太学学子质量很差

文章插图
曹魏时期的博士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开篇依然要提醒大家出行时要做好防护工作呀 。人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其中部分博学多才者会选择将知识传递给他人 。本篇就来聊聊魏国的博士们与太学诸生 。
曹魏有着为数众多的博士,各国对于教育也颇为重视,建安七年(202年)曹操就设置了学师去教导阵亡将士的后代,黄初五年(224年)魏文帝曹丕在洛阳设立太学 , 还设置了五经博士 。魏明帝曹痹谇嗔哪?236年)又设立了崇文观 。
案《通典》,博士的职能是“掌以五经教子弟”,也就是说魏国设立的博士们要通晓五经,负责教导太学的学生们 。梳理了下魏国的博士们 , 列个名单:博士:管邈、乐详、卑湛、曹志、邯郸hán dān淳、缪miào斐、孙该、卢钦、高堂隆、淳于俊、马照、庾yǔ峻、苏林、马均、傅祗zhī 。
曹魏时期太学风气如何 为何太学学子质量很差

文章插图
其实还可以算上不知姓名的“博士臣范”、“博士静”,魏国设立的博士员额十九人,其水平参差不齐 。有像乐详这样能贯通五经的 , 教学方式还深受好评,也有些博士只擅长一部分经义,乐详能教授五门经义,而他们只能教授一部分 。
“魏及西晋朝博士置十九人”——《通典》
“惟详五业并授,其或难解,质而不解 , 详无愠色 , 以杖画地 , 牵譬引类,至忘寝食,以是独擅名於远近 。”——《三国志·杜畿传》注解
曹魏时期太学风气如何 为何太学学子质量很差

文章插图
太学风气如何曹魏太学的规模是在逐渐扩大的,从曹丕黄初时期的博士十余人,扩大到学官博士七千余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质量有着飞跃,案《三国志·刘馥传》 , 魏国太学设立了20多年 , 但培养出的人才寥寥无几,不仅仅是因为选拔博士的门槛太低 , 导致授课的博士才学不足,也有这数千诸生自身的原因 。
“内宫美人数至近千,学官博士七千馀人”——《三国志·王朗传》注解
他们有的就是为了躲避劳役 , 没多少学习的意愿,每年的课试能通过的不足十分之一 。这种风气极大的影响了世人对于太学的评价,有志之士都不愿意来太学,高门大族子弟更不屑来此,只留下了些追名逐利的人 。
曹魏时期太学风气如何 为何太学学子质量很差

文章插图
“自黄初以来,崇立太学二十余年,而寡有成者,盖由博士选轻,诸生避役,高门子弟,耻非其伦,故无学者 。虽有其名而无其人,虽设其教而无其功 。”——《三国志·刘馥传》
甚至朝堂上的公卿百官水平相差极大,堂上400多人 , 其中能提笔就写的不足10人,让人质疑这些臣子就是来混日子的 。乱世中确实容易断了知识的传承,但依然有官学、私学供人求学,至于学习态度就是个人自己的问题了 。
“又是时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人,其能操笔者未有十人,多皆相从饱食而退”——《三国志·王肃传》注引《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