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之时 , 步兵们只能拆下车轮的木辐条握在手中,而军吏们则默默抽出了“尺刀” 。
这个在最后关头才被掏出的尺刀是何种利刃?
其实,尺刀不是兵器,只是一种先秦两汉时期的常见文具——书刀,也名“削” 。
在纸张尚未普及之前,竹木简牍是古人最常用的书写载体 , 如有错讹,便用书刀刮削简牍表层来删改 。据《考工记》载:“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即(书刀)多以一尺一寸为长度标准 , 且目前所发现的完整的书刀大多接近这个数据,正因如此,书刀又有 “尺刀”的别称 。
书刀与“删”、“削”
今年 , 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推出了《三国志文化主题特展》,展品当中恰好有这样一柄汉代尺刀 。此刀刀身平直 , 柄端有环首 , 残长12.3厘米(刃部有缺),刃宽仅为1.5厘米左右,小巧精致,虽以精良的钢铁锻造而成,但明显不是武器 。
书刀起删除之用,所谓“删”,古人解释为:“剟也,从刀、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 正是在简册旁边放置小刀 。后来,连带着“削”也逐渐具备了删除的含义 。
“(孔子)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应该写的一定写上去,应该删的一定删掉《史记·孔子世家》)中的“削”便是这个意思 。
书刀之实用
毛笔和书刀 , 对于那些需要经常使用简牍的读书人和官吏来说,自然是不可缺少的 。因此他们常随身携带二物 , 毛笔可以当簪子插在发髻中,书刀只能悬挂 , 加之书刀需要时时研磨以保持锋利,于是有人干脆连砺石也一起带在身边 。
考古学者们曾在秦始皇陵陪葬坑中发掘了一批陶文官俑,陶俑的腰带右侧均悬挂着环首书刀和装在囊中的砺石,正是对这一现象的真实再现 。久而久之,书刀就被关联到特定的职业之上,秦汉时期的基层文职官员往往被称为“刀笔吏”(西汉开国功臣萧何“于秦时为刀笔吏”,飞将军李广“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
文章插图
书刀之收藏
虽说书刀最初只是作为实用型的文具,但汉代时已经出现了非常精美的“高级货” 。河北满城汉墓中曾出土了数十件铜铁小刀,相信墓主人中山靖王及王后既不需要频繁使用书刀,也不需要如此数量众多的书刀,因而这些鎏金、错金,甚至用象牙为鞘者更有可能是两位贵族的收藏品 。
不过 , 中山靖王夫妇的书刀还不是最出名的 , “名刀”另有其物 。
再回到“三国展”的这件展品来,细细观察便可发现,这柄其貌不扬的小刀别有玄机 。虽然年代久远,仍可依稀辨认出刀身两面以嵌错黄金的技法分别表现出图像及铭文:一面是体生双翼 , 形态舒展,飘逸绝伦的天马之形;另一面是 “永元十□(年)广汉郡工官卅湅书刀工冯武”的铭文 。这就是史书有载的“金马书刀” 。
在汉代时,蜀地设有蜀郡和广汉郡两处工官(即官营手工业作坊),所产的金马书刀闻名天下 。
西晋学者晋灼写道:“旧时蜀郡工官作金马削刀者,以佩刀形,金错其拊(柄)”;东汉李元有《金马书刀铭》传世:“巧冶炼刚,金马托形 。黄文错镂,兼勒工名 。”
这件造于广汉郡工官的小刀既有金马装饰,又有工匠“冯武”留名,与文献所说完全吻合 。至于“卅湅”,意思是所用原料均为三十炼的钢材 。
为了获取优质钢材,汉代工匠们需要对炒钢法所获得的钢料再进行反复折叠锻打 , 减少其中杂质,从而使其成分趋于均匀,组织趋于致密 。炼的数量越高,质量越优,最顶级者即百炼钢 。用三十炼的钢做文具已是“大材小用”,更兼刀上的高超的的错金工艺 , 无怪乎金马书刀能够成为风靡上层的奢侈品 。
- 古代官和吏有什么区别
- 蜀汉时期为什么不设立史官
- 刘邦为何想杀又不敢杀萧何
- 武则天手下最臭名昭著的酷吏是哪四位?
- 酷吏是什么意思 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 官吏的官和吏分别指什么
- 都说萧何刀笔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 杜甫为什么能让那些抓壮丁的石壕吏望而却步?
- 萧何作为汉朝第一功臣 萧何晚年时期为何选择自毁名誉
- 唐朝此对父子一个县吏一个县男官职只差一字仕途却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