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的可汗是谁?是历史上的哪个可汗?

《木兰辞》很多人都是非常熟悉的了,花木兰也是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一位巾帼英雄 , 花木兰替父从军 , 在战场上十几年,不仅没有被人发现是女人,还建功立业,得到了可汗的接见 。而在原文当中,有“可汗”这个称呼,指的应该就是花木兰效忠的可汗 。而我们知道,我国古代只有一部分少数民族的首领被称为可汗,而所有的可汗当中,有与中原交好的 , 也有要与中原开战的,不知道《木兰辞》里面所说的这个可汗,到底是历史上哪一个可汗呢?《木兰辞》应该是有历史上大致的时代年份的 , 那诗中所说的这个可汗指的到底是谁,在历史上又做过些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花木兰》电影中的反派,被设定为越过长城的“匈奴” 。《木兰辞》里倒是也记载了好几处“可汗” 。这个《可汗》是不是就是电影里的反派头子呢?并不是 , 细细品味木兰辞的话,读者不难发现其中既写道“归来见天子” , 同时亦有“可汗问所欲” 。秉承中原概念的“天子”与来自草原传统的“可汗”在《木兰辞》里两者合一了 。

木兰辞的可汗是谁?是历史上的哪个可汗?

文章插图
1.从嘎仙洞到中原作为北朝民歌,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时代背景是北魏与北方游牧民族柔然的战争 。在旧时的正史(《二十四史》)之中 , 北魏是第一个由草原兴起进而统治中原的王朝 。其统治者所属的拓跋部,是鲜卑的一支 。
《魏书》卷一《序纪》说,拓跋部原来住在大鲜卑山 。同一本《魏书》里还有记载,太平真君四年(443年) , 北方乌落侯的使团告诉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拓跋氏的祖上在乌洛侯国西北凿石为祖宗之庙 。北魏朝廷为此派遣李敞去祭祀,《礼志》还录有祝文 。这个石室在什么地方 , 过去只能猜测,没有定论 。1980年,考古学家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十公里的嘎仙洞内发现了石刻铭文 , 内容与《魏书·礼志》所载大致相同,从而证明“嘎仙洞”就是拓跋先祖的“旧墟石室” 。自从匈奴败亡后,包括拓跋部在内的鲜卑各部逐渐移徙漠北填补“真空” 。三国年间,拓跋鲜卑经“山高谷深,九难八阻” , 已迁居到定襄的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 。景元二年(261年),其首领拓跋力微遣使入贡魏朝,从此与中原王朝有了联系 。
三国归晋(公元280年)之后不久,“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接踵而至 。边疆各少数族(匈奴、羯、羌、氐、鲜卑)趁势登上历史舞台 。这其中的鲜卑民族显得尤为活跃,他们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西燕、西秦、南凉、吐谷浑等政权 。拓跋氏自然不落人后 。公元4世纪初,他们在今天的内蒙古中部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代 。
耐人寻味的是,这一王国从未被当成是中国历史上的“十六国”之一,其中的部分原因可能在于这是一个在组织上问题重重的游牧联盟 。在大部分时间里,拓跋氏拥戴他们更为强大的周邻政权 , 或者在受袭击时退回山野之中 。与同期的“十六国”政权不同的是 , 代国仍以部落联盟为主,基本处于“逐水草,无城郭”的游牧状态,而同期跻身“十六国”的其他鲜卑部族已经开始统治城市并管理农民了 。
这个结构简陋的代国在376年为前秦所灭 , 拓跋鲜卑首领什翼犍战死 。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之战(384年)后土崩瓦解,所灭诸部相继复国 。386年 , 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趁机在牛川(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东洋河南)大会部众,恢复了“代”政权,四月,改称“魏王” 。这就是历史上“北魏”的开始 。可谓世事难料,在这场代表鲜卑荣誉并争抢华北统治权的强力大比拼中,最终竟是这个从大兴安岭走来的拓跋部脱颖而出,笑到了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