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闯关东后为何没保留住自己的方言?( 二 )


山东闯关东的人数庞大,到了东北之后,他们按照自己的文化习俗,开始在东北复制“山东村” 。
这种“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的现象 , 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转移 。他们不是改变自己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 , 而是把自己的文化带到了东北,结果形成了东北与山东文化相容的局面 。
当然 , 东北文化对山东文化的入侵并不是没有反抗,这中间发生过很多对抗、争斗 , 但斗争的结果是融合 。
现在东北方言的形成必有其客观规律 。据我所知,古幽州方言对东北方言的语调有决定性形响,比胶东方言的影响大得多 。用调侃的话来说,就是“这里面必有蹊跷”!

山东人闯关东后为何没保留住自己的方言?

文章插图
3.东北方言的起源外来语吸收现象
东北官话中也融入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 。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ведро)、称俄罗斯面包为“列巴”(хлеб来自俄语),等等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 。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开来的,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 , 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形成方言 。
正字误读现象
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时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 。但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为方言 。如,东北人常说的“母们” (我们)、 “那旮沓”(那个地方)、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老公母俩)、 “干哈”(干啥)、 “稀罕”(喜欢)都是误读而形成的 。
一字多义现象
一字多义也是东北方言的一种形成方式 。如 “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则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 。“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 , 近于“混蛋”的意思 。但是语言环境不同意思也有不同 。如“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儿的意思 。
有待考查现象
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认同、运用它 。比如,“埋汰”(脏)、 “整个浪儿”(全部)等 。
【山东人闯关东后为何没保留住自己的方言?】东北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