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铜镜为什么只展示背面?

很多人应该都在博物馆里面见到过一些古代的铜镜吧,镜子的作用自然是用来照人的,这些铜镜在古代被使用的时候,自然都是使用的正面,而背面则是有很多装饰的花纹、宝石等等,都是很好看的 。然而在博物馆里面摆放着的铜镜,却只展示背面给人看 , 正面不给人看,这是为什么?铜镜的作用不就是照人吗,为何博物馆里面的铜镜却不把正面给人看,却只给人看背面?是因为正面已经模糊不清不能照人,还是因为时隔千百年,铜镜不能照人,或者说是会产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吗?

博物馆里的铜镜为什么只展示背面?

文章插图
1.铜镜是什么铜镜一般是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 。在古代,最早的商代是用来祭祀的礼器出现,在春秋战国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贵族才能享用,到西汉末期铜镜就慢慢的走向民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铜镜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
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 。铜镜,又称青铜镜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远古时期,人们以水照面,铜器发明以后,以铜盆盛水鉴形照影 。《尚书》《国语》《庄子》等先秦著作中,提到过古人“鉴于水” 。《说文·金部》释“鉴”为“盆”,因此可以说盛水的盆(鉴),就是最早的镜子 。随着合金技术的出现,开始了使用铜和锡或银铅等制作铜镜的历史 。铜镜一般制成圆形或方形,其背面铸铭文饰图案,并陪钮以穿系,正面则以铅锡磨砺光亮,可清晰照面 。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一面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小型铜镜,造型、装饰均较原始,应是目前考古资料中所知最早的一面铜镜 。商、西周和春秋时的铜镜,都有零星发现,战国始盛行,产量大增 。到汉代,由于日常生活的大量需求,加之西汉中叶后经济飞速繁荣,铜镜制作产生了质的飞跃 。所制铜镜工艺精良,质地厚重,镜背铭文、图案丰富多样 。后经唐宋时代两次发展高峰,到明清时期,随着近代玻璃的诞生,铜镜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
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铜镜又是精美的工艺品 。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 , 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 。《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 , 因见其可以照行 , 故用以为镜 。”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 。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 。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 , 但是瓦鉴依然通行 。到秦朝时期 , 才开始铸造铜镜 , 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 , 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 。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 。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 。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 。直到明代末期 , 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 。清代乾隆以后 , 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 。直至民国初年 , 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以铜为镜子的 。
镜以秦为较古 , 然而秦镜流传到今天的,都是出土之物,传世的都不可得到 。古因为古代,死人用镜赠于殓者 , 即用镜殉葬 , 取其炤幽冥的意思,时代沿袭成为风气 。因此古代的名镜大多入土 。可是古镜铜质好的 , 入土多年 , 都不会失去其良美的质地 。因此几千年后 , 仍可以看到古人的伟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