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4件无价之宝,为何最后不知所踪?

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的宝物,除了现如今仍然传世的,还有很多是失踪不见了的,也没有人知道它们究竟去了哪里,甚至有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了,毕竟在历史的洪流中,越是珍贵的宝物越可能留不住 。那么 , 我国古代有多少无价之宝?这些无价之宝究竟去了什么地方,又分别是什么来历呢?

历史上的4件无价之宝,为何最后不知所踪?

文章插图
1.随侯珠它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随国的珍宝,也称为“随珠”,与“和氏璧”并称为“春秋二宝”,不过和氏璧因“完璧归赵”的典故名声大噪,随侯珠就显得格外“低调”了,而据《淮南子》记载:“随侯之珠,卞和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
随国是西周初在湖北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 , 还有一个名字是“曾国” , 但史籍记载了“随国”一名,不曾写有“曾国” , 直到曾侯乙墓出土,考古学家认为“曾国”即是随国 。
公元前706年楚武王伐随,随国兵败,后随侯珠流落在了楚国,楚国被秦国灭亡,秦始皇获得了随侯珠,此后便再无记载,至于随侯珠去了哪里,是不是成了秦始皇的陪葬品,无从得知 。
随侯珠的流失同随国的衰亡是相联系的 。早在公元前706年楚武王开始伐随 。随国经过几次顽强抵抗最终败于楚国 。随侯珠是什么时候落入楚王之手,尚未见史料记载 。直到公元前350年左右,楚宣王得知秦派使者观看楚国的宝器,便召令尹子西问道:“秦欲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示诸?”由此可见随侯珠确实流落楚国 。
楚被秦灭后,秦始皇拥有了随侯珠及和氏璧 。我们从李斯的《谏逐客书》中完全可证实这一点 。他上书劝谏说:“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意思是说,现在您陛下得到了昆仑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 , 身上垂挂着明月之珠……而这些珍宝都不是秦国出产的,陛下却十分喜欢 , 这是何故呢?秦始皇听从了李斯的意见,停止逐客令 。秦始皇命李斯书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 玉工孙寿刻在和氏璧上 , 成为皇帝的“玉玺” 。刘邦灭秦后,和氏璧成了汉诸帝王的“汉传国玺” 。此后历时1600年,经历100多位帝王之手 。可随侯珠从秦始皇以后便无下文 。有人考证,随侯珠随秦始皇殉葬,在墓室“以代膏烛” 。
历史上的4件无价之宝,为何最后不知所踪?

文章插图
2.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据秦朝丞相的《谏逐客书》 , 里面讲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 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此数宝者 , 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意思是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获得了随侯珠、和氏璧 。
后来李斯奉皇帝的命令,用和氏璧镌刻而成,上有“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是我国历代正统皇帝的凭证,若是登上了皇位,而没有传国玉玺 , 就会被讥称为“白版皇帝”,为世人所轻蔑 。
但历代各朝,你争我抢,不少人想要登上皇位,使得传国玉玺在人世浮浮沉沉,最终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 再不见踪迹 。
由于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 , 自宋代起 , 真假传国玺屡经发现 。如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 , 咸阳人段义称修房舍时从地下掘得的“色绿如蓝 , 温润而泽”、“背螭钮五盘”的玉印 , 经翰林学士蔡京等13名官员“考证” , 认定是“真秦制传国玺”的玉印 。然而 , 据后世人考证 , 这是蔡京等人为欺骗皇帝而玩的把戏 。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户县毛志学在泥河里得玉玺 , 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孝宗皇帝 。相传元末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 , 曾被后金太宗皇太极访得,皇太极因而改国号“金”为“清” 。但清初故宫藏玉玺39方,其中被称为传国玺者,却被乾隆皇帝看作赝品,可见传国玺的真真假假实难确定 。据说真正的传国玺是明灭元时,被元将带到漠北了 。真正的传国玺是否和氏璧所为?又流向哪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