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经常出现的蝗灾,为何现在没有了?

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蝗灾的时候,人们为什么不想着去食用蝗虫呢?而那些困扰着中国农民数千年的“蝗灾”,为何如今却那么少见呢?这其中有着什么原因呢?那么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来重点讲一讲这个问题吧 。

历史上经常出现的蝗灾,为何现在没有了?

文章插图
蝗虫俗称“蚂蚱”,蝗虫的种类非常多,在生物学分类上有一个蝗总科,地球上大约有1万多种昆虫属于蝗总科,分布最广泛的蝗虫则是飞蝗 。蝗灾,通常就是飞蝗所造成的 。但是,现在,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蝗虫在我国已经成为一道特色美食了,甚至在有的地方,野生蝗虫已经不够吃了,还需要养殖,这一点和小龙虾的“传奇经历”非常类似 。当然,养殖蝗虫也需要做好防护工作,蝗虫一旦从大棚当中大量逃逸,会对周围农田里的庄稼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
历史上经常出现的蝗灾,为何现在没有了?

文章插图
困扰中国农民数千年的“蝗灾”为什么会消失呢?难道真的与“吃货”有关吗?答案是否定的!小范围的“蝗灾”在全球范围内都没有消失,甚至在发达国家也有蝗灾,只不过,农业科技发达的地区,蝗虫不足以造成一种自然灾害而已 。
在塑料大棚里养殖蝗虫,要做好防护工作,最好在养殖基地的周边饲养一些鸡和鸭 , 它们会把逃逸出来的蝗虫捕食干净 。在自然界 , 蝗虫也是有天敌的 , 蝗虫的天敌主要就是青蛙和鸟类 。农田当中少量的蝗虫 , 并不会对庄稼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因此 , 蝗虫和蝗灾是两回事儿,靠吃的办法解决蝗灾 , 是现代人天真、浪漫的想法 。
历史上经常出现的蝗灾,为何现在没有了?

文章插图
第一:蝗灾与人类破坏生态环境
蝗灾的发生往往与气候的变化有关 , 所以 , 在中国古代,蝗灾与旱灾是紧密相连的 。蝗虫喜欢温暖干燥的环境 , 故而有“久旱必蝗”的说法 。蝗虫不仅喜欢吃水稻、小麦、玉米的叶子,而且还喜欢吃芦苇、稗、白茅以及一些蒿类植物的叶子 。人类将大片的草丛、沼泽和林地开发为农田之后,就使得生态环境趋向单一化,在气候干旱的时期,随着农田周围草地的稀疏,蝗虫的栖息地就被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 , 趋向于密集化,随着密集化程度的提高 , 繁殖速度也相应的加快了 , 并且走向布满水稻、小麦、玉米的农田 , 突破一定的临界点之后,就会形成蝗灾 。蝗虫在一平方米的范围内最多能够达到数千只,甚至是上万只 , 因为它们是在空中飞翔的,如此密集的蝗虫 , 所到之处,遮天蔽日,庄稼尽毁 , 颗粒无收 。在古代,因人类的剩余粮食不足,当农作物被毁之后,紧接着就会引起饥荒 。
历史上经常出现的蝗灾,为何现在没有了?

文章插图
【历史上经常出现的蝗灾,为何现在没有了?】水灾、旱灾、蝗灾是古代农业社会的三大灾害,因蝗虫能够飞翔 , 所以,古代的蝗灾,其影响范围不亚于水灾和旱灾 。从先秦时期开始,我国就有蝗灾了,《诗经》里记载道:“去其螟螣 , 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 。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其中的“螟螣”即是指蝗虫,当时的人们如何驱赶蝗虫呢?使用“秉畀炎火”的方法,就是在夜晚的时候 , 点火诱捕蝗虫 。
总体来说 , 中国古代的蝗灾呈现出频率越来越高发的态势,秦汉时期,蝗灾平均每8.8年一次,而到了明清时期,则增加到每2.8年一次,史书中记载的蝗灾次数,越到后来的历史时期越多,这与人类不断破坏生态环境有关 。原始森林、草地的面积越来越少,生态呈现出单一化的趋势,蝗虫就越容易聚集 。另外,历史时期,我国的气候从整体上来看 , 是趋向于干冷的 , 这在北方地区表现得十分明显,气候的干旱 , 也增加了蝗灾爆发的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