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舒宪|东西问|叶舒宪:“十字架”与“平安扣”,比较文学如何寻找中国文化基因?( 三 )


2022年1月 , 观众在 “何以中国”展上参观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 。 中新社发 杜建坡 摄
更重要的是 , 玉石崇拜对华夏文明核心价值观的建立起到奠基作用 , 即精神信仰方面原型作用 。 玉石崇拜与丝绸崇拜的组合 , 构成道教和佛教产生之前的中国国家信仰轴心 , 体现在先秦文献“玉帛为二精”的精辟概括中 。 可惜西学东渐以来 , 以西方社会的教堂和圣经为参照寻找中国信仰的努力带有很大误导性 , 因而在学术上失效 。 而从和氏璧、秦始皇传国玉玺 , 直到贾宝玉“通灵宝玉” , 才充分体现本土信仰和实践特质 , 表明大传统信仰传承的巨大形塑能量和全社会弥散性 。 可见 , 研究者若不聚焦到文化基因 , 甚至永远说不清为什么西方式项链流行十字架 , 而中国式项链则流行平安扣 。
中新社采访人员:为什么说“中国视角”是当下新文科建设的基本精神?
叶舒宪: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所传授的各学科知识 , 基本是在西学东渐背景下从外国空降而来的 。 西学东渐是西方列强为主角的殖民时代的必然伴生现象 。 今天的文科发展 , 需要我们重新确立一种后殖民和解殖民的文化立场 , 只有这样 , 文化自觉才能落到实处 , 不至流于喊口号 。 新文科的宗旨不光指知识要更新 , 还要彻底终结中国人习惯没有自己理论的被动局面 。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内容和形式应有所创新和突破 , 如果没有自己的理论建构和理论输出 , 将永远停滞在为他人打工的境地 。 (完)
受访者简介:
叶舒宪|东西问|叶舒宪:“十字架”与“平安扣”,比较文学如何寻找中国文化基因?
本文图片

【叶舒宪|东西问|叶舒宪:“十字架”与“平安扣”,比较文学如何寻找中国文化基因?】叶舒宪 , 文学博士 , 博士生导师 ,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首批人文社科资深教授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 曾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 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 文学人类学研究分会荣誉会长 。 曾任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 , 英国学术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荷兰皇家学院访问教授 , 《20世纪国外文艺学丛书》《神话学文库》等多种丛书主编 。 1993年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 1996年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 荣获霍英东青年教师研究奖、首届、第二届、第八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著述等身 , 在比较文学、文化研究、文学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 曾在《中国比较文学》《文艺争鸣》《民族艺术》等刊物开辟个人专栏 , 在革新人文学科方法论方面起到引领作用 , 所倡导的文学人类学已在国内形成声势可观的新流派 。 已出版《文学与人类学》《中国神话哲学》《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等专著50余部 , 译著7部;在《北京大学学报》《中国文化》《哲学研究》《文艺研究》《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等发表论文60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