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舒宪|东西问|叶舒宪:“十字架”与“平安扣”,比较文学如何寻找中国文化基因?

(东西问)叶舒宪:“十字架”与“平安扣” , 比较文学如何寻找中国文化基因?
中新社北京5月29日电 题:叶舒宪:“十字架”与“平安扣” , 比较文学如何寻找中国文化基因?
作者 文龙杰 徐皇冠
叶舒宪|东西问|叶舒宪:“十字架”与“平安扣”,比较文学如何寻找中国文化基因?
本文图片

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 。 改革开放40多年来 , 中国文科产生了独特的理论贡献和理论创新成就 , 比较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在其中先行一步 。
引领文化交流 , 发掘文明基因 , 形成“中国视角” , 中国比较文学发挥了何种作用?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叶舒宪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 就此进行解读 。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采访人员:改革开放以来 , 比较文学在催生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方面发挥了何种作用 , 有何相关理论命题?
叶舒宪:改革开放给中国文科学术带来的巨变 , 首先是与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的融通与接轨 , 终结闭关锁国状态下的理论匮乏 。 比较文学界参与译介的各种理论和批评流派 , 从原型批评、精神分析、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生态批评到后殖民理论等 , 均在国内引发讨论和应用热潮 。 在此基础上才有中国版的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建构尝试 , 至今也成绩斐然 , 如东学西渐论、失语症论、变异学、形象学、译介学、汉字符号学、重开丝绸之路论、文化大小传统论、玉成中国论、万年中国论、文化文本论等等 。 比较文学界成为催生中国话语的一个主要领域 。
“天工汉玉——徐州汉代玉器精品展”上的S形玉龙佩 。 中新社采访人员 翟羽佳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这些理论在激活中外文化交流、引领文明互鉴方面发挥了什么作用?
叶舒宪:以文化大小传统理论为例 , 西方学界本来认为大传统指城市的、文字的、精英的文化 , 小传统指乡民的俗文化 。 我们则以时间长短作为客观尺度重新界定:先于文字的文化才是大传统 , 文字传统是小传统 。 这样的理论创意 , 为比较文化和文明互鉴带来启发:只有着眼于文化大传统 , 从前文字的史前时代才能有效认识催生每个文明古国的文化基因 , 从而把握文字书写小传统的所以然 。
由此聚焦到“中国性”——即中国文化独有特征 , 超越以往较为空洞的中西比较观 。 以中国文明的特有道路为例 , 鸦片战争后来华的德国人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说 , 这是涉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重大命题 , 张骞之前还有比丝绸更早也更持久的运输物资 , 即西域的玉石资源 。
乌鲁木齐一玉石市场内 , 天然和田玉石摆满货台 。 中新社采访人员 刘新 摄
玉石之路是中华文明诞生之路 , 也是丝绸之路的前身和雏形 , 这方面的研究不能只靠书本 。 比较文学学者共组织了十五次田野考察 , 大致梳理出西部七省区之间的交通路线时空图谱 。 按照由近及远的玉矿资源位置 , 以多米诺方式展开 , 总时长约5500年 , 比张骞通西域的西汉年代 , 超出3000年以上 。 中国西部玉矿资源区的存在 , 可从国家版图由来及独有性资源依赖角度 , 说明“何以中国”的深层难题 。 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都盛行崇拜黄金等贵金属 , 不崇拜玉 , 这样的互鉴 , 可以开启从神话、信仰观念到行为模式 , 再到历史道路和文明特质的系统认知范型 。
中新社采访人员:比较文学对新文科建设的“中国视角”有何意义?
叶舒宪:中国文科学术的最大短板 , 是没有自己的独创性理论体系 , 大学生和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开端讲述所用理论与方法时 , 都习惯于照搬挪用各种外来的理论和方法 。 针对这种偏向 , 比较文学界坚持三十多年鼓励关注中国问题 , 特别强调理论思维中国视角的重要性 。 对照一般的《文学概论》(基本是效法西方理论)和基于本土文化自觉立场的《文学人类学教程》(2010年)的写法 , 可大概了解何谓“中国视角” 。 后书讲述文学起源的章节 , 是从西周金文到《尚书》叙事的发语词的逐个解析入手 , 实实在在地还原出甲金文叙事的神圣信仰与王权政治语境 , 解释其奠定华夏版叙事文学的初始范式 , 从而完成“汉语文学发生考”的具体案例阐释 。 这样能有助于学生避免陷入无休止争论的迷宫:文学究竟起源于劳动还是巫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