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致师在古代是一种比较冒险的举动,其主要作用是为了鼓舞军队士气,展示出己方的必战之心 。两军交战,双方将领出面单挑,这便是致师 。一旦致师获胜 , 便能有效打击敌方士气 , 在交战时也能取得先机 。这在春秋之前被当做是一种礼仪,大家在看古代小说时,应该也有读到过这样的场景 。不过随着战斗规模的扩大,致师能起到的作用是越来越?。?而且还会徒增伤亡,所以这项作战方式也就慢慢消亡了 。
文章插图
一、古代将领单挑叫“致师”小时候看小人书,被《三国演义》《说岳全传》《水浒传》《杨家将》中那些每逢战事,两军对垒,将与将单挑独斗,大战多少回合,胜利者斩对方于马下所吸引,十分憧憬古人那种金戈铁马,摇旗呐喊,金鼓大振的场景 。那么,古代真实的战场会是什么样呢?是否真的如演义小说中那样单挑呢?
【古代将领致师是什么意思?】留意史料 , 在春秋以前,人们古朴的思维讲究礼仪 , 就是打仗也要师出有名,两将“单挑”分个高下叫作“致师” 。
《周礼》中说:“环人掌致师 。”
《兵筹类要》中说:“两军既丘,各以其将出斗,谓之挑战 。”
致师,可以解释为挑战,两军对垒,为了激发己方的斗志,派出武艺高强的将士,来到对方的阵营前挑战,用以侮辱激怒对方,沮灭对方的士气 , 震慑敌人 。
东汉末年的郑玄解释说:“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 。”
文章插图
二、《左传》中的致师《左传》中记载:“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 。许伯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 。乐伯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代御执辔,御下两马,掉鞅而还 。摄叔曰: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执俘而还” 。
这段记载是说公元前597年,诸侯晋国与楚国之间爆发邲之战,临战,楚国的大将许伯、乐伯与摄叔三人交流“致师”的看法,并且按照自己的理解付之行动 。
许伯驾驭着战车飞驰到晋军的军营前兜了一圈之后 , 耀武扬威地快速返了回来;随后乐伯乘着战车逼近晋国军营前,开弓射敌,他的车夫还从容地走下战车 , 整理了一番战马的辔绳,便后安全返回;接下来摄叔驾驶战车,直接冲入晋军大营,挥戈杀敌,并且割下敌人的耳朵,捉了一个俘虏回返 。晋国军队分两翼追来,乐伯左边射马,右边射人,箭无虚发,阻止了晋军的夹击 。
当乐伯的箭仅剩一支时,恰在此时一只麋鹿撞入,乐伯一箭射中麋鹿的背部 。此刻,晋国将领鲍癸率部队追了上来,乐伯就让摄叔拿着麋鹿献给鲍癸,对他说:“由于今年还不到时令,应当奉献的禽兽还没有来,就把它奉献给你和你的随从作为膳食吧!”
于是,鲍癸命令部队停止追击,感慨地说:“他们的车左善于射箭,车右善于辞令 , 都是君子呀!”
最终邲之战也以楚国大胜晋国告终 , 从而奠定了楚庄王称霸诸侯的基础 。
《史记?周本纪》中说:“陈师牧野,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距武王 。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到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是说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伐商纣王之时,两军在牧野大战,周武王命尚父姜子牙带领百余名勇士致师扬威,震慑商纣王,在牧野之战中商朝的军队许多临阵倒戈,归顺了周武王,最终夺取天下 。
- 古代发生瘟疫怎么处理?
- 古代巴比伦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 石母是什么东西?为何古代皇帝修建陵墓的时候最怕遇见?
- 古代爆发疫情有哪些防范手段?隔离法早在西汉便已出现
- 古代皇帝在外过世,尸体是如何处理的呢?最惨的是谁?
- 古代汉阳为何以“府”著称?
- 古代歃血为盟会感染疾病吗?喝的是什么血?
- 在没有洗衣粉的情况下,古代人是如何洗去衣物上的污渍的?
- 古代的水蛭疗法真的可以治病吗?
- 中国古代的食用油有哪些?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