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罐坟是什么?如何而来的?

在我国从古至今的文化当中 , 有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 , 孝是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美德 。在我国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当中,“孝”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孝道文化在我国一直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古代,“举孝廉”甚至已经成为选拔人才的手段 。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已经成为了当代人的普遍观念,可是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阶段似乎不是这样的 。相传秦朝有这样的律条,叫六十还甲,或者花甲葬,规定如果家里有老人 , 老人六十岁还没去世,就必须丢到山上,让其自生自灭 。真假与否现已无法考证,此种法令目前为止只见于某些野史、杂书中,翻开二十四史,我们再找不到关于这种法令的任何记载!

瓦罐坟是什么?如何而来的?

文章插图
“野史”中的“瓦罐坟”唐朝韩鄂所作《岁华纪丽》提到,说在云南的某些地方,流行“瓦罐坟”的风俗 。地下挖出墓穴,四周砌青砖,顶部用砖发券,留一出入口,形似瓦罐,故此得名 。
当父母年满60岁,子女就会把父母背到附近的山上 , 挖一个类似于瓦罐的洞,将其父母放进洞中,家中子女每日都会前来送饭 , 饭后加砌一块砖,日复一日,那砖越砌越高 , 直至将坟封闭 , 老人将不复得出 。
孝顺的子女在送饭的时候,还会跟老人聊聊天,唠唠家 常,几天才加一块砖 。而不孝顺的 , 则是把饭往里一扔,急不可待地加砖了 。
清朝夜明珠编著的《阅世编》记载了宋仁宗下旨,废除瓦罐坟习俗 。
传说到了宋代,开封府附近出现了一个怪物,经常半夜出来害人 。百姓们不堪其扰 。宋仁宗想找人收了这妖怪,便将此事交给了包拯 。包拯在外寻找半月有余,终于在一瓦罐坟中找到一个认识此妖的老人 。在老人的指导下,包拯收了那妖 。于是包拯是上奏宋仁宗 , 劝说到:老人家虽然不能劳动,但他们的经验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希望宋仁宗下旨 , 废除瓦罐坟习俗 。
瓦罐坟是什么?如何而来的?

文章插图
真假难辨在崇尚儒学的古代社会,孝道是基本规范之一 。将年迈的父母丢弃,任期自身自灭,这很明显不符合当时社会道德和儒家精神 。因此很多史学界的大家并不认同“瓦罐坟”的存在 , 其中顾颉刚先生明确反对,理由有三:其一,古达生产力低下 , 医疗卫生条件差 , 一般人很难活到60岁“高龄”,其次丢弃父母并不符合当时标榜“仁爱”的儒家主流思想,其三,就现有的古籍资料来看,“瓦罐坟”只见于某些野史、杂书中 , 翻开正史,找不到关于这习俗的任何记载!
与之相反据胡适先生则认为,此习俗可能早在秦始皇时期就有了 。由于当时的生产力十分落后,很多人压根就吃不饱!而那些年纪大的,因为失去了工作生产的能力 , 所以变成了所谓的“吃白饭的”!为了节约粮食,瓦罐坟习俗便应运而生了 。
除此之外,自2000年以来,在川、陕、鄂、豫交界的汉水流域中游及其支流发现了大批古代“寄死窑” 。这些被发现的古代“寄死窑”窑洞形状规整,隐约留有人工痕迹,口开凿得方方正正,洞内平平整整,里面刚好可容一人 , 可以躺下也可以蹲着 。跟野史里记载的瓦缸墓十分的相似 。
这不仅印证了民间丧葬习俗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也为广泛流传于亚洲国家的“变弃老为敬老”的类型故事找到了一个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