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期的学徒等级是如何区分的?

如今我国每年的九月份往往是学生们开学的日子 , 所以开学季也成为了这一时期的热门话题,尤其是经过高考的洗礼之后,一批新生还是不如大学学习,开启了他们新的人生征程 。如今的开学情况是咋样的,我们每个人都再熟悉不过了,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再过多的讨论了 。然而,古代的学生是如何开学的呢,他们有开学典礼吗?我们今天将不同年龄的学生划分为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的等级 。那么在中国古代有这种区分吗?其实中国古代只有小学和大学 , 而没有中学这一区分 。

古代时期的学徒等级是如何区分的?

文章插图
我们不妨从学生的入学日期开始谈起 。由于中国古代以农立国 , 故而一切事物围绕着农时而展开,学生上学也不例外 。学生除了春季入学,还有秋季入学和冬季入学 。如汉代崔寔《四民月令》记载 , 汉代小学入学时间多在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以及十一月砚冰冻时 。这些时间往往是农闲时间,因为在农忙的时候 , 农业就是天大的事情 , 学生要帮着家里干农活,毕竟民以食为天嘛!
【古代时期的学徒等级是如何区分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南北朝时期 , 学生们的开学时间逐渐统一起来 。这时候,学生大多在冬季入学,因此历史上盛行“春夏务农,冬入学”的说法 。后来,冬季入学也成为了乡下学校的传统,虽然具体时间在各个时代略有出入 , 但总体上来说是不变的 , 往往会在十月份开学 。当然 , 具体的开学日期还是跟学期的长短有着紧密的联系,短则三个月,长则一年 。比如在明代,学生在腊月上学,会一直持续到次年三月 。
既然知道了古代学生的入学日期,那么其上学年龄到底多大呢?
古代时期的学徒等级是如何区分的?

文章插图
我们今天的适龄儿童一般都是六七岁开始上小学 。当然,古代没有幼儿园 , 他们的上学年龄较之今天也的确有些晚 。古人一般是八岁开始入小学 , 十五岁开始上大学 。如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之《大学》中讲“古人八岁入小学 , 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
其实在古代上学并无年龄限制,有很多年少成才的例子 。
比如唐代孙思邈“七岁就学” , 李贺七岁时就能作《高轩过》等等,不胜枚举 。当然 , 大器晚成者也不例外,如《三字经》所记载的“苏老泉,二十八,始发奋” 。明代魏校的《庄渠遗书·渝民文》言:“凡为父兄者 , 如有子弟年六七岁至二十岁未冠者 , 俱要送入社学 。”所谓的“社学”便是地方官方奉朝廷命令所设的乡村小学 。别看20岁就觉得年龄大,其实这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根据《魏书·刘兰传》记载其便是“年三十余,始入小学” 。
古代时期的学徒等级是如何区分的?

文章插图
古代学生入学的日期和年龄我们大概了解了,那么他们的学费情况到底如何呢?根据现有资料的记载,学校最早出现于夏朝 , 当时叫作“庠” 。夏商周三代由于学在官府,所以当时能够上学的皆是贵族 。自然是官办学校 , 当然也就是公费了 , 因此该时学生上学是不缴纳学费的 。
到了春秋时期,礼坏乐崩 , 学术下于民间,一大批没落贵族来到民间 。孔子便是其中的一个 , 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 。他贯彻“有教无类”的原则,学生不论出身 , 只要自备束脩 , 潜心想学,他就能够接受他们为弟子 。正如《礼记》所言:“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 。”这就是所谓的“学费”,虽然学费不高 , 但主要表达的是“尊师重道”之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