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我国历史上的建筑大多数都是木头材质的 , 但是木质的建筑就会存在一个安全隐患,那就是不放火 。一旦失火了 , 那后果就不堪设想 。为了防范火灾 , 古代人在这方面可没少花心思 。历代先贤们不仅还想出了许多防范火灾的方法,还出版了应对火灾的法律文献 。
文章插图
荀悦·《申鉴·杂言》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
荀悦在这里提到的,就是当时的人们应对火险的一种方法 。
在古代,火是古人照明和热量的重要来源,也是古代生活里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然而,由于古代的建筑物多为木质结构,极易过火 , 因此古人对于火灾的防范也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
文章插图
一,源起殷商古人关于处置火灾的法令可以追溯到距今3600年前的殷商时期 。
《殷王法》中规定,“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不能把没有燃尽的灰烬随意弃置在道路上,若是有人违反了就要被砍掉手 。
【古人是如何防止木质建筑不起火的?】现代科学理论已经证明,燃烧物如果未经充分燃烧,就会有复燃的可能 。殷商时代的古人 , 在制定这条法规时早已考虑到这类隐患,因此有了这项防范于未然的规定 。
无独有偶 , 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对于火灾的法令也是十分严格 。
秦国法律规定:“弃灰于道脸刺字” , 就是如果把燃烧后的灰烬扔在道路上,便会受到在脸上刺记号并且涂黑的处罚 。
文章插图
仅仅是道路遗灰就要上刑 , 由此可见古人对于防火的重视程度了 。
除了法令规定,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注意防火 。据《周礼·天官》记载,每年的春秋两季,负责用火安全的官员都要摇木铎来提醒大家防火 。
这种人工提醒防火的方式十分好用,以至于后来民间的打更人经常念叨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以此来提醒百姓安全用火 。
春秋战国时代,狼烟四起,烽火连天 。火攻成为了战场上的常用手段,这时候,防止火势蔓延或许就有着扭转战局的意义了 。
文章插图
墨子就是防火方面的专家,他发现如果在建筑物上面加一个不可燃烧的保护层,就可以有效防止建筑物过火,从而防止火势蔓延 。
于是,墨子发明了在城门上涂湿润泥土防火,以及用麻布做水斗、皮革做水盘、城门楼上设储水器等一系列的防火措施,极大的推动了防火技术的发展 。
二,宋代发展时光的脚步来去匆匆,防火的方法传承千年 , 转眼已是宋代 。
南宋时期,有个叫衰甫的人幼年时家中曾发生了几次大火 , 火灾过后倾家荡产,损失惨重 。
或许是火灾的童年阴影给衰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衰甫去歇县做知府时,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防范火灾 。
为此,衰甫专门成立了专职防火的“防虞员”和救火的“潜火军卒”,还给他们配备了灭火工具,这便是消防队最初的雏形 。
文章插图
不过,衰甫个人的力量对于消防事业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 。
公元1201年,临安城御史台吏杨浩家发生了一场大火,由于临安并没有专职灭火的消防队,导致这场大火接连烧了四天,一口气烧了御史台、军器监、储物库等等官舍 。
- 童养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历史上有哪些受害者
- 易筋经真的是武林秘籍吗?
- 北美印第安人都是亚洲人的后代吗?
- 打击乐器“磬”的来源是怎样的?
- 飞鸽传书是怎么做到的?揭秘飞鸽传书是真实的吗?
- 太监都是男的吗?古代会不会有女太监?
- 历史上第一个铁器帝国是哪个帝国?
- 史记是不是真正的历史?
- 先画眼妆还是先戴美瞳 先画眼影还是先戴美瞳
- 如何水印 如何水印身份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