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科举考试,虽然不同于现代的考试,科举的基本制度是为了选官,但是这种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确实是一种不错的办法 。不过在古代,科举制度虽然比较完善 , 但是科举的内容却不是特别的能够发挥考生的才华,尤其是后来出现的“八股文”,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那么,八股文到底是什么?八股文又应该怎么写呢?
![科举的八股文是什么?](http://img.ningxialong.com/230531/0U42a5I-0.jpg)
文章插图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八股只是民间的叫法 , 考八股,其实还是考经义 。
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 , 通常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出题、落下10部分组成 。
“破题”“承题”“起讲”是用简单的句子来概括全题 。“入题”
“出题”为点出题目 。“落下”又称“收结”,为全篇结尾 。
庄瑶殿试卷,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长258厘米、高44厘米、宽10.7厘米 , 现藏中国科举博物馆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 在科举考试中规格最高,试卷卷首有“第贰甲第贰拾玖名”的字样,内侧有庄瑶中秀才、中举人和参加会试的年份,整张试卷完整地保存了殿试收卷、弥封关防、阅卷、钦点的全过程 。
明、清时乡、会试头场试四书五经,均用八股文,其书写格式及字数也有严格规定 。
![科举的八股文是什么?](http://img.ningxialong.com/230531/0U4291414-1.jpg)
文章插图
明洪武十七年(1384)规定,书义每道200字以上,经义每道300字以上 。万历八年(1580)又规定,限500字以内 , 过多者不予誊录 。清顺治二年(1645)规定,每篇限550字 。康熙二十年(1681)增为650字 , 乾隆四十三年(1778)定为700字 。超过者不予录取 。
这种文体形式死板,内容固定,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下诏 , 改革科举,“凡四书五经义,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结束了以八股文取士的历史 。
韩菼,不但是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科会试的第一名——会元,而且在紧接着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中,因其策论主张撤去“三藩”,正中康熙下怀,就被钦点为状元 , 即第一甲第一名 。
韩菼的原文如下:
[破题]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
[承题]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
[起讲]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 , 祗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 。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 。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
![科举的八股文是什么?](http://img.ningxialong.com/230531/0U4294L0-2.jpg)
文章插图
[入题]
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 。故学问诚深 , 有一候焉 , 不容终秘矣 。
[起股]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 。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 。
[中股]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 。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
[后股]
[束股]
【科举的八股文是什么?】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之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 。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为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 。
- 豆瓣美妆博主扒皮 值得关注的美妆博主
- 核动力汽车 有没有核动力汽车
- 科举考试第四名叫什么?第三名后面的都是进士吗?
- 古代的“活死人”是指的什么?为何有那么多人抢着当?
- 为什么古代伟人的诞生,一定会有某种天象?
- 疯女胡安娜的疯狂基因是如何通过联姻影响了欧洲几百年的历史?
- 姜维为什么会被刘禅猜忌?费祎遇刺的背后是什么?
- 西罗马的灭亡真的是因为匈奴的入侵吗?其实都是皇帝导致的
- 王翦打楚国真的需要60万大军吗?
- 商鞅变法为何要儿子成家后与父母分开住?这么做有何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