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汉至三国人名都是单字?全因“二名非礼”观念盛行

现代人取名单字和双字都十分常见,甚至还有取三字名的 。不过在古代,从东汉开始,一直到晋朝 , 人们几乎都是取的单字名 ,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实际上这跟新朝皇帝王莽有关,正是因为王莽在位期间推行“二名非礼”的说法 , 才让大家在取名时不敢取双字名 , 而这个观念也在百姓心中存在了百年之久 。下面就为大家讲讲王莽究竟做了什么,会让“二名非礼”的观点盛行,一起来看看吧 。

为什么东汉至三国人名都是单字?全因“二名非礼”观念盛行

文章插图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会发现,三国中帝王将相取的名字几乎都是单名 。例如:曹操、刘备、孙权、周瑜、关羽、张飞、赵云等等都是单名,姓和名一共就两个字 。也有三个字的人名,比如诸葛亮、司马懿等等,那也是因为他们的姓是两个字的 , 而名也只有一个字 。
再往前追溯,刘秀以来的东汉诸位皇帝姓名也都是两个字;往后看,三国统一后的西晋帝王也都是取的单名 。不仅是帝王,这段时期,能载入史册的所有人名也几乎都是单名 。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了东晋 。“王羲之”等一批“某某之”式样的人名的“出现”终于打破了单名的限制 。南朝开始之后,君主的名字中也终于出现了二名,各种形式的二名终于见于史书 。
也就是说从东汉到东晋,单名风潮一共持续了三四百年,可谓空前绝后 。
为什么东汉至三国人名都是单字?全因“二名非礼”观念盛行

文章插图
这个事还得从孔子著《春秋》讲起 。
孔子在删定《春秋》时,经常把两个字的名改成单名 。比如说有个人叫仲孙何忌(仲孙是姓氏),孔子便在春秋里改称为仲孙忌 。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做 , 不得而知,因为孔子总是喜欢微言大义,让人摸不着头脑 。后来就有人来解读孔子的意图,这些人被称作经学家 。有个战国时期的经学家叫公羊高(公羊是姓氏) , 写了一部《公羊春秋》,以自己的方式来解读《春秋》 。
公羊高认为孔子把二名改成单名的举动,背后也是有微言大义的,因为二名是“非礼”的 。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 , 所独尊的“儒术”,正是公羊高的公羊学说 。这样一来,“二名非礼”的观念便日渐深入人心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抗拒二名 。但是起二名的人也大有人在 。比如汉昭帝刘弗陵就是二名,汉宣帝之前的名字刘病已也是二名 。在上层社会 , 二名还是能和单名分庭抗礼的 。
然而,出现了一个改变局势的重量级人物———王莽 。
为什么东汉至三国人名都是单字?全因“二名非礼”观念盛行

文章插图
王莽是一个疯狂的复古爱好者,平时不仅喜欢搞井田制,还喜欢折腾名号 。儒家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 , 王莽于是把西汉的官名按照周礼全部改了一遍,全国的地名也不能幸免 。至于全国那么多人名,当然不能亲自动手起、动手改 , 但贵为皇帝的他可以为起名设定规则 。很明显,王莽也信奉公羊学家的主张,认定二名是非礼的 。在王莽的严令下,全国掀起了一波改名浪潮 , 甚至连匈奴单于都把二名改成了单名 。就这样,在王莽的强力推动下,“二名非礼”的观念从学界的主流观点升级成了人人皆知的常识 。
王莽覆灭之后 , 新兴的东汉政权致力于消除王莽的影响,恢复了西汉的官名和地名,但唯独“二名非礼”的观念无法消除 。看来 , 比起行政政令与法律文书,文化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更具持久性 。所以东汉魏晋的帝王将相,起的都是单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