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深度解析 袁绍战败的真正原因( 三 )


只有“多谋”,才能“善断”,对客观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 。“多谋”是“善断”的基础,“善断”是“多谋”的结果 。如果不善于“多谋”,不会对事物及其联系进行分析研究,那么,判断者就会进退维谷,左右为难,优柔寡断 。如果根本不谋或少谋,而是先入为主,那么判断者就会固执己见,少谋武断 。

官渡之战深度解析 袁绍战败的真正原因

文章插图
在官渡之战中 , 袁绍便是一个少谋武断的典型 。
袁绍和曹操两股势力 , 都是在东汉末年各地地主阶级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起初,袁绍的实力胜于曹操 。在官渡之战前,袁绍有两次灭曹的机会,但都由于他主观武断而放过去了 。
第一次是在曹操举兵攻击刘备时 。后方的许都却很空虚 。袁绍正可以乘机袭击曹操背后,当时,袁绍部下的田丰力主这样做,但袁绍却借口自己孩子有病而不予采纳 。田丰沉痛地用手杖敲地说:“碰上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却因小孩子病而贻误战机 , 多可惜啊!我们灭曹的大好时机错过了!”如果袁绍肯于采取田丰的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建议,曹操必然背受敌,袁绍会处处处于主动的地位 。
第二次是在袁绍屯兵官渡时 。由于袁绍兵多粮足,而曹操则兵少粮缺,形式对袁绍极为有利 。当时曹操已深感这一点,所以他才写信给留守在许昌的荀彧,说要退回许昌 。如果在这时,袁绍肯分出一部兵力去偷袭许昌,许昌一定能攻克,还可以挟制天子,以他的名义讨伐曹操,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 。曹兵则会陷入穷于应付的可悲境地 。
当时袁绍的部下沮授、许攸都劝他这样做,但袁绍又一次不肯,执意要在官渡打败曹操,结果反为曹军所制 。
最后 , 当袁绍眼见得曹操率部攻下淳于琼时 。假若先派兵救淳 , 并且将主力调离官渡,乌巢粮饷必不会失,这样袁军可凭借丰厚的物资基础,同粮缺兵少的曹军进行长时间的抗衡,以至把曹军拖垮 。
遗憾的是,袁绍只凭主观想象办事,既不多谋,又不善断,最后落了个可悲的下场 。
袁绍的少谋武断同曹操的多谋善断恰成鲜明对照 。
官渡之战深度解析 袁绍战败的真正原因

文章插图
有一个例子便足以证明:当袁军渡河追击曹军时 , 袁军到了延津以南 。曹操便命令军队停止退却,驻扎在南坂坡的下面,派人爬上营垒暸望袁军情况 。回报说,来了五六百个骑兵,过一会儿,又报说骑兵比以前增多,步兵多得无法计算 。曹操听了以后,就叫不用再报,而命令骑兵解下马鞍放开马,把辎重放到袁军来的路上 。当时 , 曹操部下都担心袁军人多,难以抵挡 , 只有许攸猜到曹操诱敌深入之计,同意曹操的做法 。
后来曹操仅用了不满六百人的骑兵,把袁军打的大败,还杀了袁绍大将文丑 。曹操所以敢于这样做,正是因为他掌握了袁绍这个人的弱点:兵多而指挥不明,将多而号令不一,野心很大而才智浅薄 。
曹操善于听取郭嘉、荀彧等人的意见,又经过自己亲自的观察 , 才能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决断 。
袁绍之少谋武断,招致了他在官渡之战中的失败,从这个事例中,有什么值得记取的教训呢?
一是在观察事物时,要全面,要客观 。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便贸然作出判断 。袁绍在开始时,过低的估计曹军力量,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力量 。在战役开始时,本打算依仗兵力的优势,夺取白马,直捣许昌,一举歼灭曹军 , 对待会遇到的困难无精神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