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非常有名的了,但是作为古画,很多人更在意的不是它的历史价值,而是它究竟是不是真迹 。其实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名画,后世也会有很多模仿之作,同样也很优秀,但是毕竟原版才是最珍贵的 。现如今很多博物馆里都保存有《清明上河图》,但是究竟哪里的才是真迹?北京故宫保存的到底是不是真迹呢?
文章插图
清明上河图真迹的确是故宫博物院的藏本,但是版本不全,应该缺失了后半卷 。现存版本从郊野到虹桥到市集,进了城门后画面夏然而止,这显然不完美,应该在后半段有城市中的景象和另一侧城门直到城外,这样才完美 。
最近有人质疑故宫博物院藏画的真伪,并拿出一些拙劣的仿品来蒙蔽大众视线 , 美其名曰是弘扬民族文化 , 并自封为顶级收藏家 , 这幅《清明上河图》也在其中,其实这幅画的传承是很清晰的 。从宋代一直到清末,这幅画一直在皇宫中收藏 , 其中有一段时间被大太监偷出宫,后来又回归,并一直收藏在宫中,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时,带出来很多国宝,其中就有这幅画 , 伪满洲国覆灭之时 , 溥仪逃跑时把这幅画随身携带 , 在被苏联军队俘虏时一并缴获,后来与溥仪一同移送中国军方 , 这件作品被藏在辽宁省博物馆,一直被认为时仿品,后来 , 故宫博物院书画鉴定专家杨仁凯先生在整理伪满皇宫遗物时发现这幅画,与众专家研究后一致认定 , 这幅画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原作 。
文章插图
《清明上河图》作为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历来受到广大书画爱好者的重视,前两年展出时引起轰动,很多观众慕名而来,就为目睹《清明上河图》的真容,并以能看见这幅画为自豪 。几百年的沧桑 , 让这幅国宝经历了一次次地浩劫,虽然并不完整 , 但是她所代表的宋代民俗画的最高峰,是至今无人能够超越的 。
但是也有不同看法 。本来大家对于这个问题有比较一致的意见,就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石渠宝笈三编本”为张择端原作 。但近年来在对画作的宣传中,因为“石渠宝笈三编本”年代久远且几经战乱 , 阳光、湿度、霉菌的侵害,使绢本设色的原作色彩退去,底本深暗,识读起来颇费眼力 。于是常常以年代较近、色彩艳丽的“清院本”来代替 , 由此造成新的混乱 。我们在网络中查询时不难发现,有些文章注明张择端作画,内容也是与原作相吻合,但偏偏附图却是差之千里的“清院本” 。再加上旧货市场上杂乱不堪的各种伪作,也让一些人搞不懂《清明上河图》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
文章插图
《清明上河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馆 , 作者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 。张择端(1085—1145)字正道 , 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 。早年游学汴京(今开封),后习绘画,徽宗时在翰林图画院任职 。善画风俗画,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等 。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
画卷描绘的是当年汴京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 , 真实生动,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优秀风俗画 。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如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 。全图规模宏大 , 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画 , 第二段是汴河 , 第三段是城内街市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 , 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 , 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 。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 , 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
- 这么多年来为何故宫楼顶依然保持很干净?这其中有什么奥秘?
- 故宫的床为什么那么小?
- 故宫为何能数百年安然无恙?
- 清朝灭亡后,很多珠宝都扔进了故宫的深井里,为何没有人去打捞?
- 古人写字为什么那么好看?
- 故宫里面那么多水缸,为什么从来不结冰?
- 故宫有多少口井?那么多文物为什么不去打捞?
- 北京王府井为何要叫“王府井”?
- 良渚玉器亮相故宫,有哪些玉器展出?
- 到沈阳去哪玩 到沈阳去哪里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