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朝赶走匈奴之后西迁到了哪里?( 二 )


古代汉朝赶走匈奴之后西迁到了哪里?

文章插图
显然,夏特和他的支持者们忽略了两个重要问题,第一是时间,第二是空间 。从第一点来看,原文提到粟特国是古之奄蔡,但并没有说他们直到匈奴入侵时还是奄蔡或者阿兰人,完全可能是原先这里是阿兰人的家乡,后被粟特占据,而后再被匈奴夺取 。另外 , 如果夏特的说法成立 , 这就意味着公元452年时,粟特国仍然在阿提拉的儿子艾尔纳克治下 , 攻灭粟特取得统治的国王就应该是阿提拉的上一任统治者 。
那么问题就来了,阿提拉死后匈人被附属的民族击败 , 霸权瓦解,其子艾尔纳克也迁于东罗马帝国境内 , 被安置于多瑙河下游南岸,其距离遥远的粟特中间有大量已经脱离并敌视匈人的民族,粟特怎么可能还在他的治下呢,且在阿提拉之前的一任匈人统治者是他的叔叔卢阿,他并不是公元370年就在位的,而是至少到4世纪初才即位,这就与中国的记载不符合了 。当然 , 也有学者对此进行了修订,认为派使者见魏高宗的忽倪并非阿提拉的儿子艾尔纳克 , 而是大名鼎鼎的匈人首领巴拉米尔或乌尔?。?不过这同样无法自圆其说,因为巴拉米尔或乌尔丁后的第三任统治者分别是乌尔丁和奥克塔、卢阿,他们的在位时间都在公元452年以前许久 。
古代汉朝赶走匈奴之后西迁到了哪里?

文章插图
除了时间外,夏特对空间的推测也有着巨大问题,原文提及粟特:“去代一万六千里”和顿河附近距离代地的8000公里直线距离接近 , 但是古人并没有坐标概念 , 因此这一万六千里不可能是直线距离,而是曲折的路程距离,这也就意味着粟特比顿河距离代地更近 。再有就是粟特国与代地的距离在洛那国和波斯国之间,这说明匈奴占据的粟特应该在费尔干纳盆地和伊朗高原之间,而不是比伊朗地区还远的顿河流域 。在这样的位置 , 显然是没有必要跋山涉水那么远跑到顿河再进入多瑙河,更不需要由西部入侵萨珊波斯,完全可以直接从东北边进入,这显然与古典地中海历史记录中匈人先出现在多瑙河,再由美索不达米亚入侵波斯的记录是矛盾的 。由此可见 , 无论是匈人、匈奴本身的差异,还是西迁路线完全的错误、矛盾都表明,二者根本不是同一个民族 , 并不存在匈奴西迁成为匈人的事实 。
前面提到了匈奴并非匈人,自然也和匈人的西迁没有关系了,那么匈奴究竟去哪了呢?前文提到,向西迁移的匈奴人最后出现历史中是公元452年,他们在三代人之前也就是公元4世纪后半叶时迁徙到了帕米尔高原以西 , 位于费尔干纳盆地和伊朗高原之间的粟特国 。虽然我们无法得知这个粟特国的确切地点,但从其居于大泽的记载来看,其附近应该有大型湖泊,符合这个条件的除了里海就是咸海了,而里海又在伊朗较西的位置,所以《魏书》提到的粟特国应该在咸海东南方向附近 。
古代汉朝赶走匈奴之后西迁到了哪里?

文章插图
这一块区域在公元6世纪初为嚈哒人占据,而在此之前则没有任何记录,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史书留下的蛛丝马迹中寻找 , 根据刘衍钢老师的考证,在公元350年入侵萨珊波斯的希奥尼泰人极有可能就是这支匈奴人 。因为希奥尼泰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希奥恩部落,这个词的发音与匈很接近,同时记载这个神秘的民族的罗马史家马塞里努斯提到这个民族的王子样貌高大漂亮,与他笔下乃至所有古典史家笔下的匈人完全不同 , 所以在排除了匈人或者其分支的可能性后,就只剩匈奴了 。当然,光有名字发音接近还是不足的,这个民族的活跃时间也和地区也大致符合粟特国匈奴的情况,它于公元350年入侵波斯东北部,因此是在4世纪中盘踞在咸海以南的区域,而这恰好是匈奴占据这个地区的粟特的大致时间,同时,在公元359年的阿米达战役后 , 这个神秘的民族不再出现在罗马史家的记载中,说明他们没有向西迁移 , 而是留在了故地,这也符合他们在公元452年仍在这片区域内为东亚所知的情况,再者他们先与波斯人为敌,后又称为其盟友,正好可以解释为何匈奴夺取粟特国后仍然保留这个极具波斯色彩的名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