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壮士历史真实事件( 四 )


19号清晨,天刚亮的时候,英军就再度集结火力向日军防线发起攻击,同时增援而来的远征军也一并发起进攻,猛攻日军东北阵线 。
日军调集一个中队的兵力 , 牵制远征军的进攻,防止远征军成功渡河,突破防线 。同时还另派一个大队向远征军侧翼发起突袭,企图击退远征军 。
战况危急,远征军遭受两面夹击,而被包围的英军又在不断地催促 。因此,团长刘放吾决定,以第1/3两营在右侧担当主攻,2营在左翼作为掩护,向日军发起反攻 。
18日深夜在左翼2营的拼死掩护下,1、3两营准备下水偷渡,意图在凌晨完成在河对岸的兵力部署 。19日拂晓,已经完成部署的两营士兵在英军火力掩护下发起进攻 。
英军趁势反击,与远征军里外夹击,一举突破日军防线,攻入仁安羌油田区,而日军部署在三岔口的防线也被突破,但是反击的英军受到阻击,无法再扩大战果,突破外围包围圈 。
113团与日军展开激战,反复抢夺制高点,三次易手 , 终于在下午2时完全占据制高点 。三营长张琦阵亡,团长刘放吾继续下令作战,并在一小时后突破日军最后一道封锁线,至此仁安羌油田区完全被我远征军将士占领,英军得以解除被包围的困境 。
战后 , 113团继续在仁安羌南线布防,后112团以及38师师部直属在20日,赶至北岸驻防 。日军增援部队于19,20两天先后到达 , 113团与日军先头部队交战 , 后双方后撤等候命令 。
38师师长孙立人决定于21日向仁安羌日军发起总攻,意图在此歼灭增援的日军部队,但是此时英军突然来电告知,自己已经撤退,不准备于仁安羌与日军决战 , 孙立人被迫放弃此作战意图,下令前沿部队撤退,仁安羌被日军占领 。

八百壮士历史真实事件

文章插图
3、战役意义仁安羌之战远征军仅以八百余人力敌日军一个联队四千多人,毙伤日军一千余,解救被围困的英军包括采访人员,传教士等人在内共计7000多人 , 己方伤亡过半 。
这可以说是一场大捷 , 日军在此战后的进攻态势逐渐减缓,并且更加注重远征军,后期日军在东南亚战场上,以远征军作为主要对手 , 一直在寻找机会意图歼灭远征军 。
同样我们也看出英军殖民军的战斗力较低,战斗意志较为薄弱,不敢与日军争战,被包围后虽然组织突围但主要还是消极等待救援 。
原因无非于英国本土战略重心并不在缅甸 , 英国一直想要保留的是印度(后期英军一路撤回印度) 。
在这样的战略意图下,英属殖民军战斗力不强也能够明白 。但是英军的作战素质并没有战前被预估的那样高,尤其是在远征军的火力与日军差距缩小后,远征军所爆发的战斗素质远高于英军 。
而日军在东南亚战场的战术涵养依旧保持着中国战场上的水准,其军队的快速穿插以及空中侦查,火力覆盖等,对在长期处于东南亚的英军而言是具有极大的优势 。
日军作战意图极其明确,切断交通线阻击援军,包围英军后断其补给,这一系列的作战行动,使得英军很快就被击败包围 。
而此战中大放光彩的是中国军队,他们的作战能力大大超出英军的认知,经过被解救的采访人员报导,远征军也被国际社会所了解 , 后期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美军为远征军提供了大量装备以及其他支援 。
作为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取得的胜利,获胜的消息极大的鼓舞了中国军民,坚定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信念 。更能反应出中国指挥官的军事涵养并不低于其余盟国 , 中国士兵的作战意志更是超出某些军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