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李自成的大军一路东进 , 除了在潼关和宁武关遭到了一些顽抗抵御之外,其他的明朝军队干脆就是直接投降,或是隔岸观火,致使李自成能够轻轻松松的就杀进北京城 。根据史料记载,李自成在进入北京城之后,军队的数量一度达到了百万之众,实力是极其雄厚的 。那么问题来了 , 实力如此雄厚的大顺军为何会在后来的“山海关之战”折戟沉沙呢?
文章插图
1、山海关的重要性众所周知 , 后金(清朝)曾多次发兵攻打明朝,仅仅崇祯一朝清军便五次绕过山海关攻入明朝腹地,就拿1642年的壬午之役来说,清军竟然纵横内地两千里,劫掠了3个省3个府县18个州县67个乡县总共88座城池 , 历时达5个多月,但崇祯却还能顽强的经营着明朝这个破败的江山,其最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山海关还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
我们不妨先来看下清朝统治者们的表现 。公元1644年4月13日 , 多尔衮得知李自成占据京师的片段消息,在征询了洪承畴的意见之后,他仍然不敢南下而是选择继续西行——此时明知江山已经易手,正好可以尽快南下逐鹿天下之际,他还是宁愿迁道绕行,却不考虑再次以洪承畴的旧属关系,或以祖大寿的戚谊关系,去争取招降吴三桂,以打通山海关 。个中原因就是由于当时山海关还在吴三桂手中,清军依然视其为不可逾越的障碍 。
文章插图
可惜李自成在进入北京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根本没有意识到山海关的重要性,否则不会在19日进入北京城十天后的29日才派唐通等人前往招降吴三桂 。而且李自成此时对吴三桂的态度只是招降 , 而不是剿灭 。换句话说 , 李自成当时还没有用武力夺取山海关的想法 。
由此可以看出,李自成不仅对山海关甚至对于关外清军的动向和意图根本一无所知 。当然,目光短浅的还不仅仅只是李自成本人,还包括他的主要决策层 。
文章插图
2、双方决策层的战略眼光4月11日,吴三桂拒降的消息传来,李自成才不得已提议亲征 。按常理,此次亲征不仅应该而且必须极速进发 , 身边有远见的文臣武将都应该协助并且全力实施,然而李自成的两位主要谋臣——牛金星和宋献策居然还极力反对此事 。反观关外清军,不管当时局势如何变化,总有高人出奇谋献奇策,而且统治者也会凭借高于常人的战略眼光采纳之 。
同样在4月,已经三个月没有收到关内情报的清军在4月4日刚刚收到大顺军在攻打北京城的消息,范文程便上书敦请多尔衮伐明 。范文程仅凭战略直觉就预感到了将来的对手可能会是李自成而非腐朽的明王朝 , 故云“我国虽与明争天下 , 实与流寇角也”,可见清方并不知道崇祯已死、大顺军已经据有北京,因为其时已经不存在“与明争天下”的问题了 。
这是因为早在正月初六,多尔衮接到蒙古鄂尔多斯部的报告 , 得知李自成在前一年的11月攻陕北与鄂尔多斯相邻的延安、榆林和庆阳,即于当日给李自成发了一封国书,相约联手“协谋同力,并取中原 。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结果之后的近三个月之内,没有得到李自成的任何动向信息,说明清军对关内的局势更是茫然无知 。但是刚刚当上摄政王的多尔衮听从了范文程的建议,仅仅五天之后的4月9日即起兵伐明 。
- 行李日之战对阿拉伯国家有什么影响
- 赵国大将李牧大败匈奴是怎么做到的?用了什么计谋?
- 王翦与李牧五次战争前后具体情况
- 东京李梅烧烤是什么意思
- 浅水原之战的起因是什么 最后李世民赢了吗
- 浅水原之战李世民怎么反败为胜的
- 李自成在山海关败了之后怎么就一蹶不振了
- 孙传庭当时手下有10万大军,为何却败给了李自成
- 假如李鸿章不杀翁同龢,甲午战争清朝会赢吗
- 井陉之战如果采用李左车的计谋韩信还能取得胜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