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潘耀明(资料图) 。 (中新社采访人员 谭达明 摄)
华侨大学教授陈庆妃对话香港知名作家、出版人潘耀明——狮子山下 中华文化薪火相传
【《中国新闻》报特约作者 陈庆妃 报道】潘耀明的人生堪称传奇:十岁(1957年)随家人从内地赴港 , 中学毕业后进入报界 , 从马经、狗表的校对到参与筹建香港三联书店编辑出版部 , 其间参加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活动 , 攻读纽约大学出版、杂志学专业 , 1991年接掌金庸亲自创办的《明报月刊》……香港文学的三种向度——民族性、本土性、世界性 , 在潘耀明的传奇经历中得以精彩演绎 。
陈庆妃:从您的传奇人生中 , 我看到香港与内地的精神连接:香港人和衷共济、自强坚忍的“狮子山精神”以及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冒险与闯荡性格 , 毫不夸张地说 , 香港成就了您 。 但我也很好奇 , 十岁离乡的少年对家乡的情感与认同度如此之深 , 如果简单地归结为血缘关系 , 明显阐释无力 。 赴港之后 , 到底是哪些因素使您如此爱港又爱乡?
潘耀明:我的养父是菲律宾华侨 , 我与养母属于侨眷 。 华侨秉承了爱乡爱国的优良传统 , 我的小学及中学都是在爱国学校接受教育 。 闽南家乡是贫瘠的、苍白的 , 也是生我育我的地方 , 大山的记忆常萦回在梦乡中 。
香港是我的第二个故乡 , 在这个蕞尔小岛 , 因父亲在菲律宾另组织家庭 , 命运把我与养母打入社会的最底层 。 我们当年以月租六十元(港币)租了一个没有窗子、只能放一张双架床和一张可开合小桌子的小板房 。 为空气流通 , 板房顶部没有缝合 。 我在上架床甚至可以窥见隔离板房租客的一举一动 , 没有一点隐私可言 。
小学求学时期 , 我的早餐和午餐是用两毫子在面包店购买两个隔夜面包 。 文盲的养母在制衣厂找到剪线头的工作 , 我的课余时间都在做穿胶花、钳拉链头的零工 , 赚零用和课本费 , 有空隙时间就向附近社会福利署辖下的图书馆借阅文学类图书 。
我挣扎过、痛哭过、苦斗过 , 闽南人的不服输精神往往从绝望中让我重新燃起希望的星星之火 , 像大多数香港人一样 , 兢兢业业 , 刻苦耐劳 , 热爱生活 , 穷而志益坚 , 不坠青云志 。
陈庆妃:冷战时期 , 两岸封冻 , 海外华人花果飘零 , 香港成为华人世界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换的中心 。 作为转口贸易港 , 香港对内地的经济贡献可以用数据衡量 , 而凝聚港澳台及海外华人的精神世界 , 在没有体制支持、文化资助的商业社会 , 香港文化人的坚守与努力更为令人感佩 。 您能谈谈冷战时期香港文化界是如何维系海外华人与港澳台及内地的沟通与联系吗?
潘耀明:我曾说过 , 香港是国际文化的窗口 。 海峡两岸被西方称作“铁幕”的年代 , 即由1949年至1978年内地改革开放为止的30年间 , 香港扮演了重要的文化桥梁的角色 。 这里说的“铁幕”在实际意义上不纯是指内地 , 台湾对“五四”运动以来的大陆文化特别是文学作品采取闭关政策 , 在“动员勘乱时期临时条款”下 , 把来自对岸的文化及至香港文化视作洪流猛兽 。
香港在两岸之间实际上起了纽带的作用 。 在那个年代 , 不少香港人回内地探亲时通过口传、地下渠道 , 把台湾的文化与西方文化迂回地传达到内地;同时 , 也把内地的文化信息 , 特别是“五四”以迄的新文学作品 , 如鲁迅、冰心、巴金、钱钟书、王辛笛、卞之琳等人的作品 , 从香港悄悄地捎到台湾 。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台湾于1991年解除“动员勘乱时期临时条款”为止 。
- 狮子|职场中,一头狮子带领不了一群绵羊,四个原则教你带好团队
- 石猴|被困山下500年,孙悟空是怎么熬过来的?
- |街头意外发现一宝剑,老板却狮子大开口要200万,如今至少值10亿
- 狮子|十二星座周运(5.9—5.15)
- 宁阳神童山|宁阳神童山下,芍药花开正艳
- 狮子|四月运势回顾
- 贝聿铭|从“狮子林”出发,抵达世界建筑巅峰
- |鸡笼山下,来看文学新地标!南京世界文学客厅正式对外开放
- 和田玉籽料|舊藏和田玉籽料“一级白 狮子舞绣球 墨床”
- 狮子|十二星座周运(4.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