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铁线是指什么?

说到金丝铁线其实小编也不太知道是什么,但是问题不大的,不知道可以学嘛,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学习学习,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金丝铁线到底是什么 , 一起来欣赏金丝铁线的魅力,还有金丝铁线哥窑的相关图片,感兴趣的别错过了!
金丝铁线其实就是指的一些瓷器上开裂的纹理 。金丝铁线 , 又叫“鳝血”,是哥窑的一大特色 , 由于瓷胚和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瓷器釉面上便会出现一种自然开裂的现象  , 其纹片如网交织、如冰破裂 。之后以墨汁为着色剂人工从裂纹中渗透进去,着色后颜色很深 , 就形成了金丝铁线 。

金丝铁线是指什么?

文章插图
哥窑“金丝铁线”九大特点
哥窑属中国宋代名扬四海的五大名窑之一,其中的哥窑更是以其独特的“金丝铁线”而著称 。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 , 梅花片墨纹次之 。细碎纹,纹之下也 。”关于金丝铁线是如何形成的 , 目前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
一着色说 。第一次刚出窑时用色调深一些的着色剂着色,过一段时间,待小纹片大部分出现后再用色调浅一些的着色剂着色 。1993年故宫博物院陶瓷组专家王健华在《古瓷辩赏》“宋哥窑鱼耳炉与明仿品"中介绍“……哥窑和官窑的开片纹是不同的 , “金丝铁线”是哥窑最著名的特征,是哥窑首创的纹路技术 。在器物出窑后尚未完全冷却之前,置入掺有紫金土的浆水中 , 深层的纹路渗进紫褐色的浆水而成为铁线纹;浅层的纹路渗入少量浆汁而成为金丝纹 。
二氧化说 。故宫南三所蔡毅在《中国陶瓷器真伪识别》的专著中介绍:“官窑、哥窑、汝窑器物、在其青翠的釉面上,往往布满密集的片纹,这些细密的开片纹,虽然是窑工在烧窑时的不成功之作 , 但经过人们巧妙装饰和后人的推崇,却成为举世无双的装饰纹样 。由于开片大小不同,深浅层次不同 , 有胎体露出部位因氧化受污染程度不尽相同,所以大开片呈深灰色似铁,故称铁线;小开片呈黄褐色似金,则称金丝 。
以上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 但也让人质疑 。因为找不到哥窑窑址,这些都是人们凭着器物作出的主观猜想,可听之不可全信之 。
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 。早在元末就有仿哥窑瓷器出现,而明清两朝,一直有仿哥窑的瓷器出现,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高潮 。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显的不如清前期 , 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 。目前仿品哥窑价格水涨船高,其中的精品也深受收藏者喜爱 。2006年11月6日,伦敦苏富比也举办了“中国瓷器及艺术品”的专场拍卖,一件清雍正“仿哥窑八卦纹龙耳宝月瓶”就以23.2万英镑成交 。
鉴定哥窑瓷器除了“金丝铁线”和“紫口铁足”,器表釉层泛酥油光之外 , 还有就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 , 但又极易被人忽视的特征——攒珠聚球 。“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 , 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 。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 。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 , 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 。聚球气泡比攒珠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 , 像一个很厚的环 。“攒珠聚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