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清明节有什么习俗( 二 )


吃青团
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是清明节最有节日特色的食品 。它是将一种清明节前后才有的艾草 , 打出汁拌进糯米粉里,然后做成团子,因为做出的团子呈碧绿色 , 所以取名青团 。
儿女亲家互送麻糍
在浙江部分地区 , 至今还保留着儿女亲家互送麻糍的习俗 。在古代,男女联姻后,往往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正式嫁娶 , 也是为了便于双方互相考察,毕竟结婚是人生的大事 。儿女亲家互送麻糍,就是在嫁娶前的一种礼仪 , 男方一般在清明节前给女方送去麻糍,意思就是下一个清明节前就要来迎娶新媳妇过门了 。等女儿出嫁后 , 女方家的父母,又要在清明节前给男方家送去麻糍,意思是祝福小两口日子过得糯滋滋、甜丝丝,幸福美满 。

古代清明节有什么习俗

文章插图
2、清明节的由来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 国人从先秦时代便极重视祭祖活动,这也是清明节的文化源头 。但在秦汉时期,我国并没有官方规定的祭祖节日,更谈不上有清明节 。事实上 , 两汉时“清明”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节气,西汉前期《淮南子》中记有清明节气:“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 , 则清明风至”,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中则记“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将其完全作为农业时令对待 。
清明节真正走上节生巅峰,成为盛大的节日,是在兼并了上巳、寒食这两个古老的节日之后 。
上巳节是上古时期极重要的节日,早在春秋时期便已出现 , “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 , 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 。这一天先民要来到水边祭祀、沐浴拔楔(带有驱邪的巫术仪式),青年男女在这时嬉戏择偶 , 其乐融融,“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孔子弟子曾皙言志时也将上巳“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作为乐事 。
魏晋时,上巳节正式定在每年的三月初三,这时有钱有闲的士族常会去水边玩一种高端游戏——曲水流觞,而正是东晋永和九年的上巳节,王羲之写出了垂名千古的《兰亭序》 。唐代上巳节是全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 唐德宗把它和重阳、中和 (二月一日)并称“三令节”,足见对上巳节的重视 。每逢上巳, 皇帝要在曲江大宴群臣 ,作曲水流觞之会, 并且还要拿钱物赏赐文武百僚 。民间的上巳节更是多姿多彩,男女争相来到水边祓禊饮宴、现场交友 , 繁盛非常,“彩幄翠畴,匝于堤岸 , 鲜车健马 , 比肩击毂” , 杜甫笔下杨氏出游也是在上巳“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
古代清明节有什么习俗

文章插图
寒食节在农历三月 , 上接上巳,下连清明 。相传寒食节是因为晋文公欲逼功臣介子推出山做官,放火烧山误将介子推母子烧死,为此而立 。传说毕竟只是传说 。寒食节实际起源于上古时期“改火”的风俗:上古时期生产力落后,人们崇拜火神,认为发生与火有关的灾难是由于久燃不熄的旧火作祟 , 需要定期熄灭旧火,过一段时间选择新树再次钻木取火,方才能趋吉避凶 。在新旧火交替时,只能吃冷食,故而称为“寒食节” 。
早在西周,政府便令专管取火的小官摇着木铎在街上下令禁火,“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汉代寒食节并不普及,多在北方流行时间长短各地亦不相同,山西太原地区甚至长达一个月,使得“老少不堪,岁多死者”,直到东汉周举出任并州刺史方才禁绝这一陋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