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国的胜利让他基本上已经确定未来能够统一六国了 。不过秦国为什么要先灭强大的赵国在灭魏国呢?其实秦国的战略就是先把自己邻居这一块给搞定,收拢韩国就是为了先把赵国搞定,毕竟赵国当时是最棘手的,拿下赵国以魏国的国力基本上也不从抵抗了 。当时其他五国并没有及时联盟 , 导致被逐个击破是非常大的战略失误 。
文章插图
秦国灭掉的第三个国家是东边的“邻居”:魏国 。战国初年 , 魏国国势强盛 , 曾做过诸侯的老大,是堵在秦国东向中原必经之路上的铜墙铁壁,不可撼动 。斗转星移,到了战国末期,时势完全巅倒了过来,秦国国势强盛 , 成了诸侯的老大,是碾压向东方邻国魏国的巨大的时代车轮 。
文章插图
秦国的祖先中最猛的一位是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在位期间,将秦国领土的东部边境前推至黄河、函谷关一线,尽管后来秦国没守住穆公经略过的土地,但洛河以东、黄河以西、函谷关以内的大片土地 , 造就了秦晋两国的争议地区,后来晋国三分为赵、魏、韩之后,转而成为了秦国与魏、韩之间的领土争端 。这短暂的辉煌给秦国人记忆太深刻,以至于“复穆公之故地”成为了穆公之后历代秦国国君的追求,而这个梦想,在秦国“第一王”惠文王时期才基本实现,争端就此消除 。
文章插图
秦简公时期(公元前414年至公元前400年),洛河向南直到华阴(今陕西华阴)以东的地区都是魏国领土,魏国在此地还设有河西郡 。秦国被迫于洛河西岸修筑“堑洛长城”以为屏障 。秦献公时期(公元前384年至公元前362年),国力渐强 , 为收复河西之地,秦国主动出击,数挫魏军 。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军力大增,进入强国之列 。而魏国则在马陵大战中 , 其主力部队十余万人被齐军消灭,从此国势大衰 。秦孝公二十三年,即公元前339年,商鞅率军攻魏,迫使魏国交还一部分河西之地,魏国还被迫将政治重心从旧都安邑(山西万荣)撤至大梁(河南开封) 。
文章插图
秦惠文王时期(公元前337年至公元前311年) , 秦国集中全力为收复河西之地而同魏国开战 。时魏国已无力抵挡秦国的强大攻势 , 不仅献出了河西之地 , 还将河西北段的上郡15县献与秦国 。秦国从此完全据有了河西之地 , 实现了历代国君的夙愿 。秦人终于东线控制了黄河天险 , 摒诸侯于函谷关外;南隔秦岭,同楚、巴、蜀为邻,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拥有了“关中” 。
文章插图
此后,秦国不断蚕食魏国 。到秦昭襄王时期(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魏国基本上被秦国打怕了,向秦国俯首称臣 。庄襄王时期(公元前249年至公元前247年),秦国已经占有魏国河东、上君、河内等地,秦国的东部边境已经推进到魏都大梁附近 。秦王政继位后 , 便开始了削平六国的战争,魏国已经不堪一击 。秦庄襄王在位的3年和秦王政在位的前9年,共计12年时间,都是吕不韦在实际操控秦国的东进战略 。
自古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 。魏国之败首先应归咎于内政不修,其中人才的流失最为严重 。秦孝公时的商鞅、秦昭襄王时的范睢、秦王政时的尉缭等都是由于不得志于魏国而流亡到秦国的 。就连王室宗亲信陵君魏无忌 , 也无法为祖国大展宏才 。信陵君是魏安釐(lí)王的异母弟,他不仅礼贤下士、广揽人才,而且通晓兵法,颇富韬略,并多次率各国联军与秦军对垒 , 击败秦军,威震天下 。魏安釐王嫉妒这位弟弟之贤能,唯恐重用他会危及自己的国君地位,便迫使信陵君长期流亡在外 。
- 英国为什么反对德国统一?
- 流放西伯利亚为什么可怕?生活是怎样的?
- 水镜先生司马徽为什么不出山?
- 曹操为什么可以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 古埃及的女性地位为什么那么高?
- 曹操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 审车需要带什么资料 审车需要带什么资料大概多少钱
- 德国奥地利同文同种为什么不合并?
- 斯巴达为什么崇尚武力?为什么消失?
- 诸葛亮为什么不听刘备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