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分别是什么时候

相信大家有应该都知道,在中国的节日还是有很多的,但是很多人都只知道上元节是元宵节,但是其实还有中元节和下元节 。那么关于这个“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分别都是什么时候呢?这些节日都是怎么来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上元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

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分别是什么时候

文章插图
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 。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 , 又称“送灯盏” , 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 , 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 汉明帝永平年间 ,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 。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 。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 , 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 。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
2、中元节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说七月十五)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 , 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
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分别是什么时候

文章插图
从有关七月半的传说中 , 可深切体认到七月半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己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 。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 。所以,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 , 期勉互爱 。
就其文化内涵而言,七月十四/十五也是中国传统祭祖节日之一,其文化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信仰 。七月半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是追怀先人既古老又现代的一种传统,这一传统体现了古人“慎终追远”思想,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
3、下元节
下元节,中国传统节日 , 为农历十月十五 , 亦称“下元日”、“下元” 。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
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分别是什么时候

文章插图
农历十月十五 , 是中国古老的“下元节” 。此时,正值农村收获季节,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 。又,旧时俗谚云:“十月半 , 牵砻团子斋三官” 。原来道教谓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黄旗 。晚上 , 杆顶挂三盏天灯,做团子斋三官 。民国以后,此俗渐废 , 惟民间将祭亡、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时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