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宰相的度量就一定要大

相信大家都有听过“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其意思是指人的度量大,为人处世提倡豁达大度 。不过这句话为什么是以宰相为例呢?难道说古人对宰相的要求就是“肚里能撑船”?其实这背后说明了一些古代官员所秉承的价值观,想要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必须弄清楚 , 宰相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官职,他们职责都有哪些 。想知晓的朋友就接着往下看看吧 , 或许能带给你一些有用的想法 。

为什么宰相的度量就一定要大

文章插图
1、宰相所指何人?这问题,要是问听评书的老大爷,他准告诉你,宰相就是最大的官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 除了皇帝老儿 , 数他最大 。
真是这样么?
翻了翻故纸堆,好像,宰相,作为官职 , 在我们国家封建史的“八大王朝”(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中,还真不是正式的官职 。相、丞相、相国,倒是都有 。似乎是宋朝吧,有过“宰相”之谓;又或者说,是从那以后,才把这个词汇广泛地指代高级文官 。
高级 。文官 。
未必非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么高级 。比如“宰相刘罗锅”那位,顶到头儿,也就是某个“部”的“尚书”,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部长” 。他那时候的最高级别“无爵”官员,可能叫“军机大臣”,就是“军机处”领衔的那位 。当然,一般来讲,到了这个级别的“大人”,往往身兼数职,全要把名号报出来,得写一整篇儿 。
为什么宰相的度量就一定要大

文章插图
清朝时,为在满族和汉族之间“搞平衡”,“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领衔官员“尚书”,有两位,一位满族、一位汉族 。那么问题来了——两人意见不一致,听谁的?为解决这个问题 , 各部就又多了一名职级高于“两尚书”的官员,正式办公时,满汉尚书分坐两厢 , 这位坐在大堂之中,就是“中堂” 。中堂大人一来,实际上,按我们的民族习惯,二位尚书,也就成秘书、听喝的了 。所以 , 刘罗锅那个“宰相”,可以说既无实权,职级也最高是“第二等”,肯定不属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也许,把他称为“宰相”,是后人的一种敬意吧 。即:后人认为,欲使之崇高、愈发崇高,不妨以虚夸其官位职级表现之 。
这是我们民族“官本位”文化的典型体现!
南北朝、五代十国这些分裂时期 , 可能“宰相”被当作正式的官职名称使用过 。
秦汉再往前,好像也没“宰相”之称 。那时候,倒真可能会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要么是大贵族,要么是深得君主信用的权臣,或二者兼备 。
有“宰相”说法的后来 , 除去政局动荡、朝纲不整的一些特别时期,顶级官员,通常会有至少两位——较早时候,是一文一武;文官集团正式形成后,两位可能都是文官 , 职级相同,职责各分;也可能不止两位,是君主(皇帝)的制衡之术 。
所以说,被称作“宰相”的古代官员 , 常规地看,不大可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跟同级别的 , 至少还有一位 。
为什么宰相的度量就一定要大

文章插图
2、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肚里能撑船——这话,很显然,是个极度夸张的比喻,其所指的意思,是想说做官做到“宰相”那么个高度,就是很有肚量的人 。
什么叫有肚量?
肯定不是指饭量大,而更可能是指“能够包容”、包容性强 。
包容谁?
他或他们上面的皇帝老儿?
也可以这么说 。不过是放在今天 。搁在他或他们的那个时候,对皇帝,不存在包容或者不包容的问题 。因为——他或他们,必须无条件服从皇帝 。当然,他或他们,似乎有权利也有责任,向皇帝“进谏” 。似乎而已 。似乎过后,最后说了算的,应该还是皇帝或其代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