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诗人张若虚的作品 , 后人对于这首诗有着很高的评价,甚至觉得《春江花月夜》做到了孤篇盖全唐 , 等于承认这是唐代最好的作品 。那《春江花月夜》的历史地位究竟如何呢?其实文学作品在不同人眼里很难分出高低,喜欢的人会很喜欢 , 不喜欢的人也就觉得一般 。但《春江花月夜》的确有它的过人之处,从内容、手法、含义等几个方面来看的话,这首诗的意境和意识都达到了一种至高的境界 。
![《春江花月夜》的历史地位有多高?真可以孤篇盖全唐?](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1/2321053316-0.jpg)
文章插图
(一)春:海上明月共潮生这首诗总共有两个“春”字,其中第一个字就是“春”,这也奠定了这首春之夜曲的基调——自然、朝气、乐观、希望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春潮浩浩汤汤 , 把江面与海面连成一片 。这就是自然的力量 。这种力量在韦应物那里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在白居易那里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把水面初平云脚低” , 在苏轼那里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张若虚的眼界显得更宽阔一些,或许也是这股春潮的力量吧 。他把目光投向了大海 。
大海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在波涛汹涌之间,在潮涨潮落之际……
面对此情此景,当朝宰相张九龄曾咏叹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佳句 。他们是同一个时代的诗人 , 对这样美好的句子我们没有必要探究谁早谁晚,或许这本来就是诗人共有的慧根 。金圣叹说 , 诗从来都是主动来找诗人的,而根本不需要诗人绞尽脑汁去写 。能让诗句主动来投的 , 大概就是慧根了 。我等凡夫俗子,就算面朝大海,也只会搞得一身狼狈 , 绝对不会有什么春暖花开 。
想象是诗的灵魂 。
眼前的景色始终是有尽头的,但心里的景色是无限制的 。所以李白在诗里可以“白发三千丈”,可以“疑是银河落九天” , 杜甫在诗里可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刻的张若虚就展现了顶级诗人的水准,他开始放飞自我 , 尽情想象 。月光下,波涛翻滚,此起彼伏,绵绵千万里 。而此时此刻 , 天下所有的春江都在月亮照耀之下,月色在波浪尖上熠熠生辉 。
这是何等的想象与气魄!杜甫曾有过“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句子 , 但从整体上而言,杜甫诗句境界过于刚猛,比张若虚的这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少了一点儿柔美 。并且杜甫的景色中只有长江 , 而张若虚的心里是天下所有的“江水” 。
一部伟大的作品或者一首伟大的诗作,作者所关注的绝对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更为广阔的天地和人生 。张若虚的心里是升起一轮明月的,这明月高高挂在他的心里 , 映照在天下的江水里,奔腾不息,摇曳多姿,光彩夺目 。宛若春天的田野 , 绿意盎然,繁花似锦,生机勃勃 。
春潮孕育的希望,溢出江面,流向四方 。
![《春江花月夜》的历史地位有多高?真可以孤篇盖全唐?](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1/2321053N1-1.jpg)
文章插图
(二)江:江月何年初照人孔子面对浩浩荡荡的长江忍不住叹息“逝者如斯夫” 。杜甫秋日江边登高望远发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感慨 。
人类看似伟大,可在自然面前,一下子渺小起来 。
长江可以永久奔腾,月亮可以永久妩媚 , 人类呢?这世界上,原本的匆匆过客只有我们这些自认为伟大的人类 。
- 豪横是哪里的方言?
- 古书枕中记说了什么
- 乾坤万年歌全文解释
- 满江红怒发冲冠的作者是岳飞吗?
- 电影《1917》观后感
- 吴太伯为何是世家第一篇?
- 曹操《谣俗词》赏析
- 文内有剧透!开心麻花张晨:《独行月球》特效已赶上好莱坞中上水平
- 《清明》古诗赏析
- 孙权劝学的道理和启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