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之后发生了什么?秦国为何攻打赵国?

完璧归赵的故事很多人都是非常的熟悉的了,在这段故事中,蔺相如作为赵国使臣,力保和氏璧不被秦王夺走,怎么看都是秦王吃亏,而且最后还沦为了一个笑柄,但是,这毕竟是历史事件,不可能单独拿出来看 , 况且战国后期的秦王,可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你知道在看似完胜的完璧归赵的事情发生了之后 , 还发生了什么事情呢?秦国真的是想要和氏璧吗,赵国究竟又为一块和氏璧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

完璧归赵之后发生了什么?秦国为何攻打赵国?

文章插图
1、完璧归赵故事相信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会对一篇课文《将相和》留下深刻印象 。这篇文章取材于《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由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会、廉颇负荆请罪等几个段落组成 。文中的主要人物蔺相如,被塑造为一个智勇双全、胆略超人的英雄的形象 。
《韩非子》记载,楚国人卞和善于鉴赏玉石,他在荆山得到了一块价值连城的璞玉,拿去献给楚厉王 。谁知楚厉王有眼无珠,认为卞和是个骗子,一怒之下砍了卞和的左足 。卞和不死心,楚武王继位后,他再次拿着这块玉去找楚武王献宝,楚武王仍然把他当成骗子,又砍了他的右脚 。
楚文王登基后 , 听说了这件事,下令找来卞和,把璞玉破开后,里面果然是一块举世罕见的美玉 。楚文王重赏卞和,把这块美玉雕琢为一件玉器 , 命名为“和氏璧” 。战国时期 , “和氏璧”辗转流落到赵国,被赵惠文王收藏 。
当时秦国非常强大,秦昭王听说此事后,想得到“和氏璧”,于是派遣使者来告知赵惠文王,表示秦国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为代价,换取“和氏璧” 。赵惠文王非常紧张,如果贸然答应,又怕秦国言而无信,拿走“和氏璧”却不肯交出城池 。如果拒绝,又怕惹怒秦国,给其以开战的口实,左右斟酌好不为难 。
这时,大宦官缪贤向赵惠文王推荐了一个人 。此人在缪贤家里当门客,名叫蔺相如 。蔺相如为人胆识过人,智勇双全 , 可以让他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有望解决此事 。赵惠文王一听,急忙召见蔺相如,与他商讨此事 。蔺相如沉吟片刻后说:“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完璧归赵之后发生了什么?秦国为何攻打赵国?

文章插图
蔺相如认为,秦国声称愿意用15座城池换取“和氏璧” , 虽然其心难测 , 但表面上显得很有诚意 , 无可指摘 。如果赵国贸然拒绝 , 则赵国理亏 , 会授人以柄 。如果赵国给了秦国玉璧而秦国没有交出城池,那么理亏的是秦国 。
蔺相如以非凡的勇气,带着和氏璧前去出使秦国,相机行事 。他见到秦昭王后,秦昭王拿着“和氏璧”赞不绝口,交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观,却绝口不提城池的事 。
【完璧归赵之后发生了什么?秦国为何攻打赵国?】蔺相如见势不妙,声称“和氏璧”上有一处瑕疵,巧妙地又把璧拿了回来 。他拿着璧站到柱子旁边,让秦昭王当众说清楚愿意用哪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如果要抢夺的话,他就当场把“和氏璧”摔碎,大家谁也别想要 。
秦昭王无奈,只得拿来地图,故作姿态指指点点,一一指出用来交换“和氏璧”的十五座城池 。蔺相如察言观色,知道秦国毫无诚意,于是又提出条件,说“和氏璧”乃国之重宝,秦昭王应该斋戒五日,举行盛大交结仪式,他才肯把璧交出来 。秦昭王无奈,一一照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