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在史学家眼里,房玄龄一直都是他们首推的唐朝贤相 , 不了解房玄龄的人应该会很好奇,房玄龄为人以及他的生平贡献究竟是怎样的,竟能得到如此多后人的推崇 。房玄龄是李世民的主要谋士之一,后来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房玄龄在职期间凡事都亲力亲为 , 积极谋策,深的李世民信任 。可以说房玄龄有着极高的政治嗅觉,关于他的更多事迹下面就来了解看看吧 。
![房玄龄为什么被称为贤相](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2/163U2H18-0.jpg)
文章插图
1、政治触觉敏锐房玄龄自幼聪明伶俐,十分勤奋好学 , 会写文章,书法不错,家乡州府举进士,18岁获封羽骑尉 。房玄龄20岁时随父亲去京师 。那时还是隋文帝朝代 。他私下对父亲讲:当今皇上没什么才能,诸子嫡庶不分 , 最终会互相诛夷倾轧 。表面看来天下一片太平景象 , 但灭亡之日翘足可待 。后来父亲生重病卧榻,房玄龄一直侍奉左右,以孝悌闻名乡里 。
上天应验了房玄龄的预言 。隋炀帝当政后,倒行逆施,天怒人怨,各地纷纷揭竿而起 , 李世民兄弟随父亲李渊也趁机起兵 。两个月后的一天经过房玄龄家乡,真的是人之相交讲的是个缘分,房玄龄和李世民初见面,便如同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般亲热 。
为什么呢?通过交谈 , 房玄龄认定隋朝将亡,李渊父子会取而代之,血气方刚的李世民大有作为,于是毅然“杖策谒于军门” 。李世民觉得房玄龄是个难得的人才,马上任命其为记室参军 。房玄龄为报李世民知遇之恩,竭尽心力筹谋军政事务 。
房玄龄目光长远,老成持重 。凡出征得胜 , 将领们都习惯成自然的全力搜求珍玩宝物,唯独房玄龄特立特行 , 四处访寻各类人才推荐给李世民,以树立求贤若渴的高大形象 。收集图书典籍 , 以备将来有朝一日治国之用 。李世民所用的不少谋臣猛将都十分感念房玄龄推荐之恩,一有机会尽死力报效 。
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里,房玄龄一直掌管军谋大事,一应军书表奏来了 , 他很快就能厘清思路,不用打草稿就能拟定回函 。高祖李渊对侍臣讲:房玄龄深识机宜,足堪委任 。每为我儿世民陈事,必会人心 , 千里之外 , 犹对面语耳 。
![房玄龄为什么被称为贤相](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2/163U22R5-1.jpg)
文章插图
2、呕心沥血 , 鞠躬尽瘁唐朝开国后,太子李建成对李世民心生疑忌,认为李世民是自己继承皇位的最大威胁,便与李元吉联手 , 要置李世民于死地 。房玄龄清醒地认识到这点,力荐李世民效法周公,除掉李建成及其同党 。房玄龄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重要人物,从而奠定了他在李世民登基之后的特殊地位 。
在22年的宰相生涯中,房玄龄忠心耿耿,受到了李世民和朝官们赞誉 。房玄龄忠实地贯彻李世民主张的“量才授职,务省官员”的诏令 , 大力“精官简政”,对经隋末大乱、人口锐减的唐初来说,既裁去冗官滥职 , 避免十羊九牧,提高朝廷各部门办事效率,同时也节省国家财政开支 , 减轻了人民负担 。
他与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共同负责修订律令,以宽厚平和实用的风格为宗旨,对原有的律令进行简化,除去隋朝的苛酷刑法 。经房杜两人修订后的律令 , 初唐以后各代都没有发生过多大变动 。对于差缺的法令、礼乐、制度等 , 均由他们二人主持制定补充 。
在史称的“贞观之治”中,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事无巨细均亲力亲为 。唐代的官职,正一二品基本上是虚设,房玄龄是正三品 。度支郎中是唐代尚书省度支司郎中的简称,从五品上,权且按现在的职责和级别套算,相当于财政部长 。为了切实搞好全国的预算收入和支出,他兼任度支郎中,具体负责打理账目 。一天到晚忙得连李世民都看不下去了 , 曾多次当面劝他不要把自己弄得太疲劳 。可是房玄龄依然故我,毫不懈怠的工作 。
- 李白因为什么被流放
- 宋朝皇帝龙袍为什么是红色 与五德始终说有关
- 夷陵之战刘备为什么不带赵云和马超?究竟有谁参加了?
- 为什么宋朝贪官那么少?和官员工资有什么关系?
- 宇文化及为什么要杀隋炀帝?
- 乾隆登基后为什么不平反这个大伯胤禔?
- 为什么齐国称霸之后又衰落了?为何只有齐桓公称霸?
- 霍光当时为什么不帮卫子夫?
- 卫子夫为什么没有陪葬茂陵
- 为什么说宋仁宗统治时期是北宋王朝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