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鱼服是什么人穿的?与质孙服有什么关系?

说起锦衣卫,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也看过不少讲述锦衣卫的电视剧了,就不如说前段时间热播的《锦衣之下》 。对于锦衣卫,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明朝时期所有的锦衣卫都是穿飞鱼服的吗?并不是所有锦衣卫都穿飞鱼服,而且飞鱼服也并不是只有锦衣卫才能穿着的 。明朝服饰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服饰大朝代也是颇有讲究的,那锦衣卫都穿什么呢?飞鱼服又是那些人可以穿着的呢?

飞鱼服是什么人穿的?与质孙服有什么关系?

文章插图
飞鱼服的前世:元朝质孙服《锦衣之下》中锦衣卫的服饰我们可以看到是上衣下裳链接在一起,下裳的褶子是左右对称的,而且中间有一面是光滑的 。由此我们可以判断,是明代的一种服饰形制叫做曳撒,上衣上面绣上了“飞鱼纹”所以叫做飞鱼服 。曳撒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服饰呢?
最早的曳撒是因为起源于元朝的蒙古族,也称为质孙服,是蒙古族的军服,游牧民喜欢穿着质孙服去放牧 。但是元代的宫廷对质孙服的穿着有严格的规定:是宫廷宴会的礼服 。成吉思汗时期,物质发展、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就提高了 , 但是当时人们参加宴会时缺少一种统一的服装 , 这样后来慢慢的就有了质孙宴 。元柯九思《宫词十五首》就有这样的记载:”凡诸侯王及外番来朝,必赐宴以见之,国语谓之质孙宴 。质孙,汉言一色 , 言其衣服皆一色也 。”说的就是诸侯王和外藩的使者来朝的时候 , 必须要设宴会招待他们,叫做质孙宴 。参加这个宴会的人必须统一穿同一颜色的质孙服,这个宴会将会持续三天,赴宴的人每天都会换一次衣服帽子,全场同色,这就是元朝盛行的质孙宴 。
飞鱼服是什么人穿的?与质孙服有什么关系?

文章插图
质孙服之所以有“上衣连下裳,衣服款式比较窄紧,下裳较短能看见靴子,腰间有很多的褶皱,从后面看上衣下裳像是连接在一起的 。”这样的款式也是有原因的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 , 是马背上的民族 , 无论是百姓还是贵族都擅长骑马 , 像宽袍大衣并不适合他们进行骑马放牧,这种曳撒衣袖比较贴身,下面比较短能看见靴子,就比较方便进行骑马放牧 。
元朝的质孙服也经过了质朴到华丽的演变 。元朝是蒙古族的统治 , 而蒙古族来自寒冷的北方草原,昼夜的温差也比较大 , 所以质孙服一般会采用裘皮的面料,可以进行保暖 。采用裘皮、毛织品也是因为蒙古族大多都是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居所,更没有类似于现在的服装店、布料店,他们只能够就地取材,采用动物的兽皮来进行制作衣服 。
到了忽必烈定都北京之后,严寒的气候也不在,穿着毛织品、裘皮的质孙服就略显厚重 。加之定都之后的生产力提高,织金、织银的技术也能够满足,还通过丝绸之路在波斯商人的手中购买到了剪绒制品 。因此,人们就改用丝绸做面料,在上面放上宝石、金线、银线等 。御寒的功效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彰显地位的服饰了 。
飞鱼服是什么人穿的?与质孙服有什么关系?

文章插图
之所以叫飞鱼服,是因为“飞鱼纹 ”到了明朝,皇帝恢复汉服的使用 , 并加以融合 , 就有了和蒙古族曳撒相融合的也曳撒形制 。元朝的服饰系统之中并没有交领右衽、盘扣的概念 。自朱元璋明朝建立了之后 , 继承了元朝的质孙服 , 对曳撒进行了融合改良 , 但其服饰款式依然有质孙服的影子 。发展到明朝后期 , 曳撒的衣长、袖长等方面也都有所更改,原本的窄袖也演变成为了琵琶袖,对下摆也进行了处理,多了一个“耳朵”样式的突起,中间有马面 。朱元璋还制定其校尉服饰:“令校尉衣只孙,束带,幞头,靴鞋 。只孙,一作质孙,本元制,盖一色衣也 。” 。尽管朱元璋曾颁布“诏复衣冠如唐制”之令,但是我们还能在古画中看见 , 人们穿着曳撒行走在街上 , 甚至皇帝有时候还会穿着曳撒 , 在《明宪宗调禽图》中我们就能看见穿曳撒的明宪宗和内侍 。由此就可以说明,在皇帝眼中,已经融合了汉民族服饰特点的曳撒,已然成为了汉服 。